面对跨季、假期的双重资金需求,央行流动性投放力度持续加码。央行9月28日公告称,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1817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公开市场无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1817亿元。此前两个工作日,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分别净投放2965亿元、4115亿元,并在9月25日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放量续做净投放3000亿元,呵护跨季资金面态度明显。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三季度例会研究下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时提及“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保持流动性充裕”等。展望未来,业内专家称,央行将不断完善流动性管理工具箱,灵活搭配长、中、短期操作品种精准调节流动性,后期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
9月以来,市场面临较大到期资金压力。9月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约3.5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以及MLF等中长期流动性到期量较8月明显增加,缴税规模环比上升。
9月22日至26日,央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累计高达21268亿元,单周到期规模升至年内高位。同时,9月既是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期,又是信贷投放大月,因此对市场流动性形成一定压力。
记者注意到,在此背景下,央行多次及时出手为市场注入“定心丸”。截至9月28日,央行本月已开展两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3个月、6个月两个期限品种合计加量续做3000亿元,同时及时开展MLF加量操作,并通过逆回购投放流动性,有效缓解了资金集中到期带来的流动性压力,体现出政策端对市场流动性的呵护意图。
当前央行持续注入中期流动性,背后有着多重政策考量。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称,一方面,现阶段正处于政府债券持续发行高峰期,充足的中期资金能够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既助力政府债券顺利发行,也为企业和居民的信贷融资需求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近期中长端市场利率普遍上行,银行体系流动性有所收紧,加大资金投放可稳定市场预期,确保流动性保持充裕。
“此外,这一操作也在释放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明确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王青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投放规模稳定流动性的同时,央行还对操作工具机制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流动性调控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央行9月19日公告调整14天期逆回购操作方式,具体来看,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这被业内人士视为是央行对流动性管理工具箱的进一步优化。
与此同时,9月22日,央行开展了3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启动时点略早于往年,释放出央行提前投放跨节资金的信号,凸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
从资金市场表现来看,9月28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呈现利率走低趋势,DR001、R001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下降1.8个基点、3.2个基点,报1.3131%,1.3344%。短期利率的下行,也从侧面印证了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提前应对跨季压力的有效性。
展望未来货币政策操作与资金面走势,业内专家称,央行将根据流动性形势和机构需求情况,灵活搭配长、中、短期操作品种,平滑资金投放和回笼节奏,流动性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货币政策支持性立场更为明确。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预计,下一步,央行还将通过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中短期市场流动性的调节;通过MLF操作、降准等措施,继续释放中长期流动性,优化流动性期限结构,进一步满足政府债券发行、信贷投放增加等对市场流动性的需求,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服务。
此外,市场对于择机恢复国债买卖预期也逐渐升温。董希淼表示,四季度是稳增长政策发力之时,央行可能结合降准等其他工具,通过恢复国债买卖来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如果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可能会延续2024年采用的“买短卖长”模式,既能投放基础货币,又有助于维护收益率曲线的合理形态。
“从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释放稳增长政策适度加力信号等角度出发,四季度央行有可能适时恢复国债买卖,这意味着后期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王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