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永福县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里,风电、光伏、火电、储能协同发力;在柳州,蔗叶、树皮、秸秆等废料成了生物质发电的绿色原料,实现变废为宝……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广西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广西公司”)依托火电装机容量区域最大、风电规模领先的基础优势,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与数智化深度赋能,全力推进从“规模领先”向“强而优”的高质量转型,为广西打造西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省区、保障区域能源稳定供应提供坚实支撑。
火电支撑多能互补
北部湾畔,碧海粼粼。国能广投北海发电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沿海电厂大机组、高参数、低成本的优势,依托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注入强劲动能。据介绍,该机组煤耗为262.89克每千瓦时,领先行业水平。该公司的65万吨燃煤堆场是广西唯一列入中央投资预算内的煤炭储备项目。
此外,国能广投北海公司在建二期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一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采用深度调峰与灵活运行技术,调峰能力低至20%额定负荷,可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稳定、快速、大容量的调峰响应和灵活调节支撑。
在保障传统火电可靠性的同时,国能广西公司正全力冲刺绿色能源发展。
在广西桂林西南部的永福县,青山环抱,洛清江蜿蜒流淌,国能永福发电有限公司便坐落于此。这里致力于打造集风电、光伏、火电、储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风光火储一体化布局使公司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当电价抬升时,我们通过输送风电和光电平衡电力市场;当电价走低时,火力发电的深度调峰又可以为我们兜底。”国能永福公司规划建设部主任童准说。
截至目前,国能永福公司在运及在建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12.1万千瓦,其中火电64万千瓦、风电33.6万千瓦、储能10万千瓦、光伏4.5万千瓦。
国能广西公司充分发挥国家能源集团产业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重点做优做强北海、南宁、永福、柳州、桂北、藤县6个综合能源基地。目前在运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82.78万千瓦,较“十三五”末翻了近2倍。预计到2030年,总装机容量将超1100万千瓦,风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
治废有方变废为宝
传统火电厂如何实现传统能源清洁化发展?
国能广投北海发电有限公司利用靠海特点,应用高效海水脱硫技术,有效避免了石灰石开采及石膏固废、脱硫废水产生,真正实现了“零石灰石、零固废”。
在国能广投柳州发电有限公司,蔗叶、树皮、秸秆等废料成了生物质发电的绿色原料。“通过提升生物质料比例、扩大生物质输送管道进入锅炉厂房的管道直径等措施,生物质耦合掺烧发电效率提高。”国能柳州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肖述林介绍,如今,项目每年可处置8万吨废弃甘蔗叶,替代3万吨标煤,节约燃料成本1700余万元,减少碳排放约8万吨。
国能南宁公司建成一套白泥掺混制浆系统,将公司周边造纸企业的固体废物白泥经过系统制备,100%替代石灰石用于电厂烟气脱硫。相比传统球磨机制浆,白泥制浆省去了破碎、研磨环节,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成效显著。此外,脱硫产生的石膏可全部外售给水泥、石膏板企业,真正实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
截至目前,国能南宁公司已累计消纳周边造纸企业白泥超80万吨,减少石灰石开采约60万吨,节电超3500万千瓦时。
同样作为固体废物的城市生活污泥,国能南宁公司也推进循环化增值利用,建成湿污泥掺烧系统。自2022年7月投运至今,已累计消纳污泥近2万吨,解决了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的难点、痛点。
数智赋能创新发展
日前,国能南宁公司“基于零泄漏真空热管技术的高效低阻烟气余热利用研究”科技项目通过国能集团公司专家组验收。项目通过降低排烟温度减少热损,极大地提高了机组高负荷运行时的安全性,同时利用烟气余热提高凝结水温度,有效降低燃料消耗,预计一年可节约标准煤约7000吨。该项目荣获2024年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这是国能广西公司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国能广西公司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煤电灵活性改造、新能源智能化运维等领域,加快培育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近年来,国能广西公司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构建起支撑创新发展的坚实框架。2024年,公司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科信部及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落地实施”的全链条管理架构。
据介绍,国能广西公司深化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广西大学等知名高校及华为公司、国能集团新能源院、电科院等科技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取得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国能广投北海电厂5G工厂”成功入选2025年“国家级”5G工厂名录;“国能广投北海电厂二期扩建项目智慧工地”在2024年度电力建设智慧工地典型案例评选中获得“五星级案例”;“AI深度学习赋能燃煤电厂能效优化的典型应用”荣膺中国人工智能峰会(CAIS2018)创新奖、机器之心人工智能年度奖项三十大最佳AI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