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太火了!”这是在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记者最常听到的一句感慨。热门展品拍照要排队,规模应用产业化、北斗与低空经济和商业航空等论坛过道里挤满了听众……据峰会主办方透露,本届峰会展出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较上届翻番,但展位依然很紧张,企业、省份参展热情高涨。
与爆棚的人气相呼应,本届北斗峰会展示的千余应用场景、密集发布的创新成果,清晰勾勒出北斗系统“泛在、融合、智能”的发展轨迹。从卫星导航到时空智联,这场以“同世界·共北斗——智联时空”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揭示了北斗从“天边”走向“身边”的核心密码,更展现出智联时空的未来图景。
泛在作为北斗服务的基础维度,核心在于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无处不达”。在雄安新区,“北斗+5G室分”地下空间导航系统已覆盖近200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实现了车位级精准导航,很好地解决了“找车难”问题。作为低空改革试点省份,江西通过在通用航空飞行器上安装北斗终端,实时传输位置、高度等数据,构建起了低空领域的“天网”。在大洋中,低功耗北斗终端为渔船提供定位与求救服务,成为渔民作业的安全保障。峰会发布的柔性可穿戴直连卫星终端等产品,让泛在服务延伸至更广阔的大众消费领域。《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2024年北斗产业规模已达5758亿元,国内支持北斗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88亿部,智能手机安装率接近98%。这背后是泛在网络的持续夯实,清晰体现了北斗从“行业专用”到“全民可用”的跨越。
在泛在网络筑牢服务根基的同时,“北斗+”的融合创新已成为赋能千行百业的核心路径,为交通、通信、农业、能源、应急、低空等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融合正在形成跨领域的生态效应:作为北斗峰会举办地,湖南株洲已构建起从部组件研制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2024年时空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达171亿元,同比增长38%,其规划的133个北斗应用场景中,46个已投入使用,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试点城市中持续保持排名第一。
当泛在覆盖与融合应用形成发展合力,北斗的智能化升级更赋予了其从“定位工具”向“智脑中枢”进化的核心能力。搭载“时空算力背包”的人形机器人能精准完成引导、巡检等任务,这是北斗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的成果。哈啰智能网联出租车依托北斗实现厘米级定位,可智能规划行驶路线。应急救援场景下,天地一体搜救系统通过智能终端精准定位受困人员,在无公网环境下完成高效救援。北斗实现智能跃迁的背后,更有核心技术突破作为支撑:华大北斗自主研发的短报文通信SoC芯片,首次捕获卫星信号时间不超过两秒;与武汉大学联合研发的“低空经济·天鉴操作系统”,实现了空域集约化利用……软硬件的持续突破推动北斗从传统“定位授时工具”加速进化为“时空智能中枢”。
从湖南2024年610亿元的北斗产业产值,到服务全球140余个国家和地区,北斗“泛在、融合、智能”的三大趋势不仅重塑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版图,更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书写了新规则。当泛在网络织就全域覆盖的服务网,北斗将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连接世界、赋能未来的时空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