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近日落下帷幕。这场汇聚3400余名选手、覆盖106个项目的技能盛会,不仅是技艺比拼舞台,更是观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透视镜”。大赛所形成的多方联动培养机制,也有助于破解人才供需错配难题,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桥梁。
多旋翼无人机沿着具体线路自主飞行、自主移动机器人进行农产品摘取考核、智能网联汽车在场内测试运行……扫描大赛现场,一个个充满未来感的技术“练兵场”,正是大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位的生动体现。
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包括66个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和40个国赛精选项目,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赛项占比超过50%。世赛选拔项目中,新增无人机系统、智慧安防技术等6个赛项。赛场上,无人机系统赛项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这个赛项为世赛新赛项,它突破了传统上对‘飞手’技能的单一考核,更强调‘会飞还要会造’的复合能力。我们需要在比赛现场,完成多旋翼无人机装调、自主飞行等任务,覆盖装配、调试、检修、编程、飞行等全流程。”山西省无人机系统赛项代表选手杜景琦告诉记者,随着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应用场景愈发丰富,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更细分,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更系统全面,这场大赛就是响应产业需求变化的技能“试验场”。
从无人机到智能网联汽车,从口腔修复工艺到数字交互媒体设计,本届大赛赛项设置既紧扣前沿技术,又与新兴产业同频共振,含“新”量十足。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赛项设置覆盖领域广泛、紧扣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充分体现了产业升级带动技能需求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体现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技术、技能有机融合趋势,有利于进一步引领职业技能教育改革,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产业与人才供需匹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与供应链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晓梅表示。
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传统项目的升级上。例如,数控铣和数控车赛项设备历经多次迭代。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普通数控机床到搭载复合功能的复合车削中心,从进口机床到国产高精度机床,赛项设备向精准化、复杂化发展,这不仅要求选手掌握更精细的操作技能,更折射出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高精尖”需求,折射出赛项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高关联度。
专家指出,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源。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全国技能大赛的聚光灯之外,各方积极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真正让技能之光照亮了技能人才的前程。
大赛同期举办的技能强国论坛上,全国400余家院校、培训机构拟共同发起“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倡议,300余家职业技能评价组织共同发起高质量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倡议,推动一批校企合作、区域协同项目落地,进一步搭起赛后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对接桥梁。
为强化以赛促训成效,多地政校企协同联合,更用实招推动人才培训落地。
作为本届大赛承办方,河南将实施“技能合作”行动,深化技能培训省际合作,落实《“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河南倡议》,加快推进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技能生态链建设,以实际行动助力技能强国建设。京东家政表示,京东家政赤峰培训就业基地将继续以“技能赋能”为核心,以“就业增收”为目标,努力打造全国劳务协作与培训就业的典范。此前,已有广东、福建、山东、黑龙江等地发布关于技能人才培训行动的细化“路线图”。
“大赛不仅是技能比拼的平台,更是技能人才成长的‘加油站’。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推动与支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为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技能人才增收,应将产业发展前瞻、职业技能供给、评价标准建设、就业服务与创业扶持之间的协作链条打通,形成“产教评就创”一体化发展方案,释放更大就业与创新红利。
目前,北京、河南、广东等地都启动了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打通技能人才和产业之间的联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技能动能’。”张成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