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省株洲市举行的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一款搭载“时空算力背包”的“青龙Pro”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明星”——凭借背包赋予的动态厘米级精准定位和多模型协同推理等能力,这款机器人可灵活应用于物流配送、园区导航、自主巡检等户外领域。
这款引发关注的创新产品,是千寻位置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联合研发的成果。
“‘时空算力背包’搭载的北斗RTK模块可以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和高度精确授时,促使人形机器人更好地从室内走向室外,开启室外全时自动导航、自动开发的智能场景。”国地中心硬件系统负责人周松表示。
“时空算力背包”,是峰会上北斗与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成果的一个写照。
峰会同期举行的时空智能赋能发展论坛上,6项北斗时空智能领域创新成果集中发布,覆盖交通低碳、油气管网、极端通信、应急救援等关键领域,全面展现了北斗技术从“感知位置”向“认知场景”跨越的态势。
除“青龙Pro”机器人及“时空算力背包”外,北斗峰会发布的创新成果,还包括北斗应用发展研究院的“北斗碳标”系统、国家管网研究总院的“油气管网北斗智能内外检测与监测产品线”、树根科技的“基于北斗时空智能的3D智能挖掘机引导系统”、华镁钛(湖南)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星基增强卫星物联终端U120”、北京疆泰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北斗新一代融合搜救装备体系”等。
峰会上面世的诸多创新成果显示,北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更多领域引发技术变革。
广州大学与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的研究显示,AI技术正推动融合北斗时空信息的低空遥感从“数据采集工具”向“智能决策终端”跃迁。新一代无人机搭载集成AI芯片的智能传感器后,升级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终端。中科云图的智能基站通过边缘计算模组实现“边飞边建模”,10分钟即可完成3平方公里遥感作业,效率较以往提升20倍。研究认为,未来3年到5年将是“AI+低空遥感”定义行业新标准的黄金窗口期。
在民生出行领域,北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正催生新应用。高德地图董事长刘振飞介绍,北斗提供的高精度位置、速度和时间基准,是AI理解真实世界复杂性的关键支撑。今年8月,高德宣布全面转向空间智能,发布了全球首个AI原生地图应用——高德地图2025,其AI领航、AI探索等功能均依托北斗系统实现。在北斗积累的海量时空数据支撑下,叠加与通义千问共建的大模型,高德AI助手“小高老师”可以进行复杂时空推理与规划,上线仅一个月单日调用量就突破12亿次,月活跃用户超4亿,成为服务10亿用户的出行助手。
哈啰集团则将北斗与人工智能融合投向智能网联车赛道。集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彭照坤介绍,2025年哈啰进入了“AI推动出行进化”阶段,与宁德时代、蚂蚁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军Robotaxi领域,计划在交通领域不断开拓新市场。
针对北斗与人工智能融合诸多场景落地这一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说:“运动着的物质世界需要时空信息描述,而人工智能与万物互联时代,时空数据的处理与知识挖掘必须走向智能,‘北斗+’与‘+北斗’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李德仁表示,随着技术发展,行业需从工业化时代的测绘遥感、信息化时代的“空间信息”,迈向智能化时代的“时空智能”。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集成北斗、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战略性技术,“时空智能”将推动定位导航实现从“感知位置”向“认知场景”的跨越,为低空经济、能源革命、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赋能。专家预测,从机器人创新到低空遥感的效率突破,从民生出行的体验升级到智能网联车的未来布局,北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在重构产业生态、服务国家战略、改善民生体验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时空智能将在更多未来产业中释放潜能,促进时空信息产业生态构建和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