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基地成功入选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点;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开幕,现场发布最新科技成果4100多项、技术需求3600多项,32个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会上签约……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成绩显著。深入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新生态,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更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融合育人成效显著,在联合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商飞共建大飞机研究院,打造大飞机前沿探索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浙江新昌县联合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累计培养研究生252名,参与省部级课题及企业项目102项,申请专利153项,实现经济效益超12亿元。
不过,我国产学研协同仍存在政策激励不足、目标对接错位、资源缺乏整合等短板。未来,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推行产教融合税收抵扣政策,允许企业将参与产教融合的投入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建设的企业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同时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支持校企联合进行实验室建设与课程开发,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校企合作的持续动能。企业应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将参与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投入纳入战略发展规划,通过提供带薪实习岗位、鼓励技术人员兼职任教等方式,推动产教融合内生动力的持续增强。
强化目标导向。政府应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商讨合作目标与战略规划,确保区域内产教融合项目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双重提升。学校需牢牢把握人才培养主阵地,科学设定育人目标与科研方向,既注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岗位适配度,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企业则要围绕自身发展目标,明确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在积极接收实习生、提供实践岗位的同时承担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任务,推动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的双向赋能。
促进资源有效流通。政府牵头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组织学校与企业定期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培训与实践活动,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高效对接。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作用,统筹协调各类人力与技术资源,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联动机制,形成人才库与项目库的双向支持体系。学校将科研成果、教学资源与企业共享,企业将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行业前沿知识反馈给学校,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政策信息、行业动态、人才需求等关键数据有效流动,真正实现产教协同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