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玮广州报道
华为、比亚迪、腾讯、美的、顺丰、立讯精密、碧桂园……在最近公布的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粤商拿下18席。其中,华为和比亚迪两家民营企业冲进榜单前100强,立讯精密则凭借373.577亿美元营收拉动排名上升65位,升幅领跑。
面对世界银行眼中“正遭遇强劲逆风”的全球经济,粤商仍然交出了亮眼成绩。这是一个以秦汉“海上丝绸之路”为起点,在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下崛起,再于改革开放时期乘风而上、高速成长的企业家群体。到现在,值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周期新旧交替之时,粤商仍挺立潮头。
截至2025年9月3日,广东全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2000.19万户,占全国1/10,经营主体总量稳居全国第一。2025年前8个月,广东全省新设经营主体212.69万户,其中新设“四新经济”企业41.46万户,占全省新设企业总量的37.92%,新质生产力持续迸发。
进入2025年,粤商也站上了新的发展方位。随着民营经济发展局设立、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系列动作释放出的“公平竞争”信号,为广东全省超900万户企业带来了更多信心与底气。在此推动下,粤商正加速竞逐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踊跃投身“百千万工程”等新战略坐标,并以更开阔视野走向全球市场,开启新一轮发展征程。
时代变局重临,经济周期往复,这批与广东、与中国、与全球经济脉搏同声共振的企业正以身为笔,为粤商精神写下新的注脚。
新方位
今年以来,民营经济相关话题屡次冲上热搜。
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举行,任正非、王传福、马化腾、陈志列、王毅然等广东企业家参会。3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七提“民营”,“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内容被纳入2025年重点工作。5月,全国首部专门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并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广大民营企业而言,这部法律既是对既有改革成果的深化,更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民营经济促进法从多个维度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强调了破除市场壁垒,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了过去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招投标等方面面临的隐性壁垒,这让民营企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东莞市工商联副主席、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表示。
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清远市工商联主席、广东远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仲光也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规定民营经济组织与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市场机会和发展权利,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可以在更多市场重点领域、国家重大项目中‘崭露头角’,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与国有企业良性竞争、互相促进、兼容合作。”
“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出现,是想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从而显著提升企业家的地位与重要性。”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作为拥有超1900万户民营经济组织的经济大省,广东今年以来也动作频频:蛇年开工首日宣布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联动粤港澳企业家举办全省民营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大会,邀请芯粤能半导体等12家高新技术民企参加民营企业恳谈会……面向持续变化的全球经济形势与滚滚而来的产业创新浪潮,这座经济大省正密集地向民营企业释放积极信号。
“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凸显企业家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振企业家和地方主要领导者这‘两台发动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以充分释放这两股关键力量的潜力。”刘世锦表示。
从中央到地方,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频频释放出的“公平竞争”信号,为广东全省超900万户企业带来了更多信心与底气。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国家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让民营企业家更加有信心了。我们将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在技术上求新攀登,在市场上加快拓展,在坚守传统制造业根基的同时,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大创新投入,练好企业内功,提升自身实力,更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湛江市工商联主席、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水栖表示。
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明旺也表示,欣旺达将持续关注民营经济促进法法律细则的进一步落地,将坚持以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四化”战略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出海步伐、专注品牌提升,为中国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欣”的更大贡献。
新赛道
在新方位带来的信心支撑下,更多粤商开始在新赛道崭露头角。
年初,横空出世的广东机器人“七剑客”就是一个缩影。
在北汽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里,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1正在勤勤恳恳地执行仪表线物料检测任务;走进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一条由库卡机器人组成的全自动生产线可以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还有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的众擎机器人,已经能用“双手”倒牛奶、烤面包的越疆科技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风起云涌之时,粤企正各亮高招,形成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智能江湖”。
“广东有大模型算力、算法、芯片、零部件等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相关的完整产业链条,具有极强优势,以优必选为代表的广东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率先进入多家知名汽车工厂开展人形机器人实训,可以完成多种高重复性或危险性的任务。”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张钜表示。
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代表性企业,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积累了超过600项知识产权和100项发明专利。“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领头羊,广东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产业规模与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竞争优势。”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表示。
2025年1—5月,广东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同期全省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达12.47万套、416.98万套,同比增长33%与8.2%,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四成、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任玉桐预测,未来大约3-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真正规模化落地,“且这一时间很可能会提前,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要超过汽车产业,广东省机器人产业也会形成超万亿产值”。
在此过程中,一众民营企业将是关键的“扛旗者”。
“乐聚的目标一直很明确,我们不只是要做一台能跑能跳的人形机器人,而是要真正推动人形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表示,2025年乐聚机器人已开始批量交付产品进入工厂,解决工业数智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低空经济近年同样爆火,广东全省低空经济规模目前也已超过千亿元,汇聚超过1.5万家相关企业,其中消费级无人机、工业无人机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全国市场的54%;面向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生物医药领域,2024年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约4486.63亿元,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962.52亿元,其中广州已集聚6500多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位居全国前列……
在吸引全球技术争锋的前沿赛场上,粤商正拿下一个又一个“得分点”。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这片热土。这背后,是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是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更是发展信心的不断增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大湾区正以协同创新之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新坐标
当一批粤企凭借技术优势冲入全球前沿产业赛场“拼杀”之时,另一批粤企将目光投向县域,在那里找到了扎根生长的新坐标。
从1985年花光3万元积蓄创办麻章蜡烛厂,成为麻章投资建厂的第一人,到收购岭北糖厂、成立金岭集团,成为全国首家收购国营糖厂的民营企业,再到首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发展公司与农户的效益共享机制,林水栖的创业故事始终与乡村捆绑在一起。
现如今,经过40余年发展,金岭集团已成为湛江市颇具代表性的上规模民营企业,食糖加工与仓储能力、进出口量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总资产超60亿元。从3万到60亿元,林水栖的40余年也是广东乡村蝶变的40余年。而随着近年广东提出“百千万工程”这一头号工程,这位“三农企业家”再次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空间。
“近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然而,将民营企业自身的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百千万工程’等政策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民营企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互利共赢。”林水栖表示。
2022年末,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大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开始集中涌入县城。粤商成为牵引要素流动的关键力量。
2024年,宏辉果蔬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宏辉果蔬”)就与南澳县后宅镇签订了帮扶意向书。“我们主要是做产业帮扶。南澳有很多潮汕特色农产品,但由于产销信息不对称,部分产品销售渠道会受限。我们从采销入手,通过定点采购、终端销售,帮助打通农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汕头市工商联主席、宏辉果蔬创始人黄俊辉表示。
“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发挥一体化全产业链优势,让现有项目落地走深走实,同时积极寻找合适产业,建立更具深度、广度的帮扶机制,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黄俊辉表示。
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广东全省已有1953家商会参与“百会万企”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与1955个县镇村结对共建,带动全省工商联51万会员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累计实施产业项目336个,投资金额350.7亿元,实施捐赠项目1292个,捐赠资金35.7亿元。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彭春华表示,广东民营经济富有极强的创新力,这些年很多粤商在田间地头也能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利用科技赋能,不仅让农产品“上线”“上云”走向五湖四海,触达千家万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少农村乡镇的就业问题,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场与政策双重牵引下,大疆和极飞将无人机飞入农田,两家企业的农业无人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约96%;温氏集团从“公司+农户”走到“政银企村”共建,与超过45万户农户建立合作,2024年集团营收首破千亿;宏辉果蔬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果蔬产品服务商……
置身广袤县域,粤商正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天平上,开拓出一条共赢之路。
新视野
把目光从国内市场转向海外。迈入2025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经历深度重构,粤商出海也逐步从产品输出向品牌全球化、本地化运营转型,展现出更多元、精准、协同的新视野。
作为中国最早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业务的企业之一,广东世能电力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世能集团”)以印尼为起点,逐步走向南亚、欧洲、南美,业务脚步遍及15个国家和地区。如今,非洲市场是世能集团的业务重心。
非洲广东总商会执行会长、世能集团董事长侯建雄表示,随着对非贸易蓬勃发展,中非经贸开始呈现出新态势,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成为必然,“非洲各国对推动本国工业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贸易已经不再满足其需求,他们希望更多企业到当地去,带动就业,发展本地制造业。”
目前,世能集团已经在乌干达先后投资建设了当地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和电力设备产业园。同样瞄准非洲电力供应不足的痛点,广州鹏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鹏辉能源”)在2023年决定把储能产品带到非洲。
“鹏辉能源的出海模式比较丰富多样。一方面我们在目标市场会建立海外办事处和生产基地,同时积极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深化本地化运营,另一方面我们会和客户携手出海,把运营和开发交给更擅长的企业伙伴,实现效果最大化。”鹏辉能源总裁甄少强表示,面对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企业需要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应对不同的市场和客户需求。
甄少强表示,2024年以来,鹏辉能源出口业务保持稳定增长,海外市场拓展步伐显著提速,公司未来的市场拓展将以欧美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重心,并在澳洲、非洲、拉美等地也逐步加强市场布局,“在欧美市场深耕高端技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提供性价比高、适应性强的产品,以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多维度增强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
从提出“要去海外卷”的李东生,到明确“出海是未来”的何小鹏……越来越多广东企业家正在全球市场拿下一席之地。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上市公司中,已有超过六成企业选择“出海”,出海公司数量及境外业务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海外粤商会总数达到46个。2024年,广东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4.6万家,其中民营企业12.3万家,增加13.2%,进出口5.8万亿元,增长15.2%,较广东整体增速快5.4个百分点,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至63.6%。
驶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浪潮暗涌起伏下,新一代粤商仍挺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