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陆家嘴某中型私募的办公室里,投资总监赵磊(化名)紧盯着交易系统屏幕。距离2025年十一长假仅剩几个交易日,他管理的主观多头产品今年以来回报率已超40%。面对连续多日缩量震荡的A股市场,此刻的他神色中露出一丝焦虑。
“净值在高位,仓位也在高位,长假也是一次新的考试。”他喃喃自语,“是坚定持有科技成长股,还是适度降仓锁定部分收益,很难选择啊!”
来自第三方机构的最新问卷调查显示,尽管有65.38%的私募选择重仓或满仓(仓位大于七成)迎接长达8天的十一长假,但在这一偏向乐观的集体选择背后,私募业内一场关于持仓结构、风险收益比与长假不确定性的深度思考,并未画上休止符。
高仓位过节成共识
“仓位水平更多是结果,而非原因。关键是你为什么持有。”赵磊的思考,折射出当前私募高仓位表象下的复杂内核。私募排排网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私募对长假持股表现出强烈信心。第三方监测数据还显示,截至9月19日,股票私募平均仓位已升至78.41%的今年以来新高水平。这份信心,既源于私募行业整体对假期外围市场波动及消息面因素对A股影响有限的判断,也来自对长假后资金回流和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的积极预期。同样给予许多私募基金经理信心的是,今年以来A股曾经多次表现出的运行韧性,类似4月海外扰动因素的短期事件性冲击,事后来看,并不能改变A股自身的根本运行逻辑。
从私募排排网的具体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除65.38%的私募倾向于重仓或满仓过节之外,选择中等偏重仓位(仓位在五成至七成之间)、中等偏轻仓位(仓位在三成至五成之间)和轻仓(仓位在三成以下)过节的私募比例,依次为17.31%、11.54%和5.77%。按照不同仓位区间均值及对应私募的比例计算,股票私募机构计划在此次长假持有的平均股票仓位为71.44%。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从宏观视角阐述了积极持股的理由。他认为,美元降息周期已拉开序幕,全球流动性环境正在转向宽松,这对资本市场形成长期利好。同时,国内经济政策持续发力,货币政策宽松,财政政策积极,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持股过节,是基于对宏观经济趋势、市场资金流向、行业发展前景等多维度综合考量后的积极布局,是对长期投资机会的把握,而非单纯的短期博弈。”
知名百亿级私募中欧瑞博明确表示,将在长假期间维持较高的股票仓位。该机构认为:“按照四季理论来判断,当前A股的慢牛仍处于春夏之间,尚未转秋入冬,市场的温度处在40度到50度区间,远不到过热阶段”。
然而,共识之中亦有杂音。赵磊所在的机构正是持谨慎观点的代表之一。他坦言,近期市场赚钱效应已经有所减弱,部分科技股估值与交易拥挤度偏高,使其在组合调整上更为审慎。“我不会简单因问卷调查的乐观结果而盲目跟随,”他提及历史经验称,“例如2018年国庆假期前,私募机构同样乐观重仓,但长假后市场因外部冲击而快速走弱。问卷调查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集体情绪,但需警惕其可能成为反向指标。”
来自私募排排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十一长假之后的A股市场行情,占比达70.19%的私募持乐观态度,相关私募认为,市场经过节前的蓄势之后,有望在长假后逐步回升;20.19%的私募持中性态度,他们认为,市场存在较多的结构性机会,但在指数层面震荡概率较大;9.62%的私募持谨慎态度。相关乐观预期构成了私募整体高仓位持股过节的心理基础。
风格与结构仍是关键因素
尽管私募整体仓位高企,但真正的分化在于风格和结构的选择。关于长假后的市场运行风格,调查结果显示,有占比高达62.50%的私募认为,市场在运行主线和风格上趋于均衡,科技成长与价值蓝筹、传统行业的白马股将轮动表现;23.08%的私募认为,成长风格会继续强势;14.42%的私募认为,市场可能出现“高低切”,前期滞涨的传统行业以及高股息等价值品种会有更好表现。观点分歧使得各家私募的组合构建策略呈现明显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成长投资方向依旧是私募业内的“心头好”。调查显示,有59.62%的私募表示,在长假之后看好AI、半导体、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创新药等科技成长方向;21.15%的私募看好新能源、房地产产业链等估值修复方向;看好高股息、周期股和泛消费等投资方向的私募占比均不足10%。这在很大程度预示着,长假之后,科技成长主线依然是资金的关注焦点。
在杭州,具有科技产业从业背景的某私募合伙人王昊(化名)表示:“市场短期震荡是对获利盘的消化,更是对信念的考验,”王昊说,“科技创新的产业趋势和政策确定性是长期逻辑,不会因长假因素而改变。”他透露,其组合重点布局AI算力、半导体设备等细分领域龙头,并辅以严格的风控条款应对潜在波动。“我们评估了持仓股的估值与成长匹配度,认为核心标的仍有上行空间。节前指数和科技板块的缩量整固,反而为节后表现积蓄了能量。”
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则提出了更为均衡的“核心+卫星”策略。他建议投资者以AI算力、国产半导体等产业趋势明确的科技成长板块作为核心持仓,同时搭配银行、公用事业等低估值防御品种,以及消费刺激、高端制造相关政策题材作为卫星配置。“这一组合结构,一方面能够有效规避假期国际市场波动、地缘风险以及短期资金面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潜在损失,为投资组合筑牢安全防线。另一方面,也能避免空仓而错失节后政策红利催化下的市场反弹机会。”
其他类型投资者心态的转变同样影响着市场结构。上海的高净值散户林女士(化名)在上周调整了自己的持仓结构。“我不会单一押注科技或者价值。”她表示,“虽然长期看好科技成长方向,但短期估值确实不便宜。我适当增加了部分金融和消费板块的配置,期待节后风格能更均衡一些。”林女士的做法代表了一批理性投资者的选择,既不愿错过科技成长的长线机会,也希望通过均衡配置降低组合波动。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提醒,投资者应当重点关注第四季度市场风格切换的可能性:“A股市场在波动性增强的阶段,资金高低切的几率较大。根据第四季度的历史数据来看,市场往往表现出‘前期领涨板块滞涨,前期滞涨板块补涨’的特征。”他建议投资者均衡轮动配置,同时警惕节后量能不及预期的因素,避免追高涨幅过大的品种。
继续看好市场赚钱效应
尽管私募机构对节后市场运行节奏呈现出一定分歧,但对中长期市场的信心依然稳固。
知名百亿级私募星石投资认为,节前市场成交额相对偏低,主要反映了资金假期避险需求。“此轮行情的宏观叙事和流动性驱动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节前市场保持震荡可能意味着资金正在等待更加明确的政策面、基本面及产业面等信息,随着节后这些信息的逐渐明朗,市场交投情绪有望持续保持在相对高位。”该机构对长假后的A股市场保持乐观态度,认为当前市场处于慢牛趋势中,各个板块都存在较多的结构性机会。
王昊对节后科技成长主线的延续充满信心:“全球科技产业趋势明确,国内政策扶持力度不减,节后流动性回流有望进一步强化科技股的赚钱效应。”他预计,大市值科技股凭借产业地位、业绩确定性和流动性优势,或继续引领市场。这一观点与陈兴文的判断不谋而合。陈兴文认为,节后市场将围绕科技成长主线展开,且大市值科技股表现强势。“在全球视角下,近年来发达经济体股市皆由高科技产业引领,市场的长期主线彰显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作用。”
赵磊则在保持冷静姿态的同时,点明了策略应对的重要性:“在长假后,我会密切关注近期海外市场、政策动向及消息面的情况。”他计划在节后首个交易日快速评估持仓,若市场情绪与预期相符,将坚守核心仓位;若有超预期风险暴露,则灵活调整。这种基于风险预算的动态调整策略,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体来看,逾六成私募选择重仓过节,彰显了对后市尤其是科技成长主线的信心;但调查光谱中的谨慎声音,以及业内对估值、交易拥挤度和外围不确定性的讨论,提示着节后的A股市场,机遇与不确定因素还将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