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9日讯(记者邹俊涛)9月2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的“2025上海全球金融·资管年会”在上海陆家嘴召开。
汇丰中国副行政总裁卫艾华(Edward Weeks)发表主题演讲指出,尽管全球经济正经历复杂多变的结构性调整,中国依然在贸易投资、资本市场与财富管理三大领域展现出“巨大且持续”的机遇。他强调,中国不仅是“可投资的市场”,更是“不可或缺的市场”。

卫艾华在演讲中从外资机构视角,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与未来潜力。他指出,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其市场规模、产业配套、创新生态与人才储备,持续吸引跨国企业加大在华布局。
贸易投资方向在变,但热情未减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外资的投资方向也随之转变。”卫艾华指出,在继续加大投入消费行业的同时,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将目光投向高科技、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等新经济领域。
卫艾华引用汇丰近期发布的全球贸易前景调查显示,44%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增加贸易往来的首要目标市场,40%的企业已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加在中国的产品制造。这一数据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尤为引人注目,也“恰恰证明了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韧性和成熟度。”卫艾华表示。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卫艾华表示,“贸易投资是双向的。一方面,外资‘投资中国’的热情不减,另一方面,‘中国投资’的势头正盛。”上述调查显示,超过80%的中国受访企业计划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尤其关注欧洲、中东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以实现业务多元化与资源整合。
卫艾华指出,根据汇丰环球投资研究的经济学家预计,随着供应链重构与中企全球布局的深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23-2028的五年间有望增加1.4万亿美元。
外资在资本市场配置仍处低位,增长空间广阔
资本市场方面,卫艾华认为,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韧性,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出色表现吸引了更多海外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并增加了中国资产的配置,尤其是新经济产业。不过,中国资产在全球投资组合中仍属“被低估的动能”。
卫艾华以汇丰跟踪的近300个活跃的全球新兴市场基金为例指出,目前中国资产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比已从去年8月的22.5%上升至28%,但相对于基准指数,仍处于“低配”状态。卫艾华认为,“未来海外机构增持中国股票的潜力依然巨大。”
在债券市场,目前外资的参与度也处于偏低位置。卫艾华对比称,英国债市外资占比超过30%,美国约为10%,而中国目前大致2%。
卫艾华认为,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中国债券收益率的吸引力将会提升。中长期来看,外资在中国债市的持有比例提升至5%-7%的水平也“并非不现实”。
卫艾华表示,展望未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参与,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也将有助于增强全球投资者的信心。简而言之,中国不仅证明了它是可投资的,事实上,它证明了它是不可或缺的。
150万亿居民储蓄正待转化
最后,卫艾华认为,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同样拥有庞大机遇。中国居民储蓄规模已达150多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的资金储备之一,向投资和养老等领域需求转化的潜力大。 他引用麦肯锡2023年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10年,预计中国个人金融资产将继续以 9%的年复合增长率平稳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投资者的心态与行为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储蓄向投资转型,从在岸向离岸拓展,从财务目标向生活目标演进。
卫艾华表示,根据汇丰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内地富裕投资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配置海外理财产品,而中国香港是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卫艾华指出,汇丰正加速在中国内地及香港、迪拜等全球财富中心的业务布局。今年已在内地新增七个新一代财富管理旗舰网点,强化数字服务能力,以满足本地客户对多元、跨境、长期财富规划的需求。
“在我们160年的历史中,汇丰始终坚信,开放与充满活力的市场是推动国际投资与全球增长的关键。”卫艾华重申,汇丰将继续支持中外企业双向投资与合作,助力中国公司走向世界,也帮助国际企业融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