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合肥9月29日电(记者王菲)从无人机表演点亮景区夜空的新场景,到直升机观光解锁秀美山川的新视觉,再到飞行营地游客触摸云端的新体验,近日召开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低空+文旅”成为业界关注的“热词”。
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低空+文旅”突破传统消费模式和消费空间,为消费市场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然而与此同时,盈利模式、新型基础设施、空域管理等问题也亟待破题。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建立以场景牵引为主体的空域资源灵活利用和动态释放机制,持续提升低空空域资源的管理质效,构建多方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激活低空消费动力引擎。
科技赋能传统旅游提质升级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近50家行业顶尖企业齐聚合肥骆岗公园,向观众展示无人体系的各种前沿技术和新产品、新应用。展会现场负责人介绍,无人化、智能化是低空经济发展的趋势,此次全空间无人装备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集中亮相,旨在促进全空间无人体系多场景示范与应用拓展,赋能未来产业生态构建。
科技赋能为文旅消费市场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受访人士认为,与传统通航产业相比,当前低空经济在技术、场景、监管等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同时,产品的形态、产业体系及组织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无人机成为产业的主体,电动垂直起降器成为发展主流,智能网联成为运行主导,低空装备应用大为拓展,发展空间维度大幅提升。
近日,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成功完成A++轮战略融资,融资金额近亿元。此次融资由云时资本与盐城黄海汇创科泰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联合注资。
“低空+文旅”成为当下资本关注的新赛道,助力科技企业瞄准低空消费新场景加快战略布局。
“本轮融资引入以文旅资本为代表的资本入股,将进一步加速零重力飞机工业在核心产品研发与交付、绿色航空飞行营地的商业化落地以及文旅融合项目的创新开发方面实现突破。”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首席市场官李聂军表示,公司依托eCTOL 锐翔RX1E系列、eVTOL ZG-ONE鹊飞等新型航空器,利用城市近郊可用空地,致力于重塑低空旅游产业生态。
科技赋能助力传统旅游提质升级,文旅产业正经历从平面旅游观光向立体纵深体验的深度变革。“旅游消费永远在追求新、奇、特。”在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周久财看来,新的低空技术和产品,给文旅产业带来空间的突破和效率的提升,助推旅游业提质升级,加快孕育新质生产力。
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
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文旅场景占比超过25%。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稳妥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发展。
“有序发展低空文旅、航空运动等已经成为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重要举措。低空旅游不仅成为拉动消费升级的新引擎,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快速升级,成为激活区域经济发展、传承地域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副会长王先锋说。
中国民航局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传统通用航空完成飞行57万小时,实名登记无人机总数突破272.6万架,累计飞行2447万小时,同比增长149%。
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以低空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正突破传统消费模式和消费空间,为消费市场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未来,低空消费将催生一个立体化、个性化的消费新时代。”业内人士认为,“低空+文旅”与酒店、交通、零售、娱乐等关联产业深度联动,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的链条,激发消费潜力,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生态协同体系,破局“飞不起”“用不了”“卖不动”
《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475个。“美国的通用机场有两万个左右、通用航空器有20多万架,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低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看来,在空域使用过程当中,如果审批流程不优化、标准不统一、安全监管不高效、应急处置保障不提升,将掣肘“低空+文旅”的可持续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低空+文旅”发展空间无限,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低空消费处在探索阶段,面临着基础设施、空域管理、人才匮乏等多方面的挑战,安全标准不统一、运营模式不成熟,“低空+文旅”亟待解决“飞不起”“用不了”“卖不动”等问题。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理事长霍建军说,“卖不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适合景区的低空产品,“低空+文旅”的市场足够大,景区对适配文旅场景的低空技术和产品需求很迫切,但对于新的技术和产品来说,成熟有待时间。此外,从景区自身看,部分景区盈利能力不理想,导致自身投入低空项目的能力不足。
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杨宏浩说,“低空+文旅”催生出新的岗位需求,如产品研发人员、飞行员、维护人员、培训人员,以及专业运营管理人才等,随着“低空+文旅”的快速发展,相关领域的人才匮乏问题凸显,将制约行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低空+文旅”是以飞为媒串联制造、运营、服务、金融等环节的全链条创新和产业生态的重塑,需要多方协同培育产业生态体系,优化低空消费环境,降低低空消费成本,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让低空企业能够实现盈利,才能释放低空消费活力。
“‘低空+文旅’的规模化发展绝不是单一的技术叠加,而是政策+技术+场景+市场的生态协同。”霍建军表示,当前,需要政策层面明确行业准入边界,在技术层面突破装备的适配、空域管理的瓶颈,在运营层面探索安全可控的商业可持续模式,更需要全行业共同构建标准体系。“从飞行器运行规范到游客安全保障,从保险模式设计到用户体验评价,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跨界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建议持续提升低空空域资源的管理质效,加快建立以场景牵引为主体的空域资源灵活利用和动态释放机制。
周久财建议从完善空域管理机制、构建新型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模式、畅通产品供给和场景需求两个领域的沟通渠道等方面着手,加快优化“低空+文旅”产业生态,激活低空消费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