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记者齐智颖)央广财经记者近日独家获悉,正在筹划“A+H”上市的星环科技(688031.SH),去年至今已实施数轮裁员计划,裁员比例约为10%-20%。
星环科技对此回应称,公司持续通过组织架构优化、成本精细化管理和现金流管控等举措,提升运营效率与风险抵御能力。
自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以来,星环科技至今未能实现盈利且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用来解决“2023到2025三年15.87亿元资金量缺口”的定增计划也于去年底撤回。
今年,公司将新的融资目光投向港股市场。9月初,星环科技公告称,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备案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
去年以来员工人数持续下滑
星环科技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企业级AI和大数据基础设施软件开发商。2022年10月18日,星环科技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产大数据基础软件第一股”,募资净额约13.48亿元。
上市融资后,星环科技的人员数量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显著增长。2023年报显示,当年末公司人员总数为1193人,同比增长9.65%。但这一增长趋势在2024年发生改变。
近日,央广财经记者自知情人士处获悉,去年至今,星环科技持续裁员,按照每季度一轮的频次,裁员总体比例大概为10%-20%。该知情人士进一步表示,星环科技总体薪资水平较高,依照目前的经营状况而言,若不裁员,公司一至两年后恐无法负担人力成本。
央广财经记者发现,针对人力成本问题,星环科技曾在其向上交所提交的IPO材料中坦承,公司团队基础体系在建设期间造成了人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人员规模与收入规模短期内无法匹配的情况,对公司盈利能力、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星环科技彼时表示,大数据基础软件为新兴行业,为占得市场先机,公司快速扩张了人员规模,人员数量由2019年末的720人上升至2021年末的1024人,完善了研发体系、销售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2019-2021年,星环科技人工成本(含外采人工成本)合计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7.04%、145.42%及153.23%。

根据星环科技过往财报,截至2023年底,该公司员工人数提升至1193人。然而,2024年,该公司员工人数出现下降,截至当年底这一数字降为1094人。
星环科技2025年半年报显示,期内公司研发人员人数为350人,占员工总人数的37.08%,较上年同期下滑67人。以此计算,该公司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的员工人数进一步降至944人。
针对公司人员变动事宜,央广财经记者致函星环科技,公司并未直接否认裁员,而是回复称,“公司持续通过组织架构优化、成本精细化管理和现金流管控等举措,提升运营效率与风险抵御能力。公司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一季度销售回款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
公司称未来能实现可持续盈利
虽然星环科技认为销售回款实现较好增长,但该公司经营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且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导致其在营运资金层面存在一定压力。
根据其发布的港交所招股书数据,星环科技的营收于往绩记录期间出现波动。具体来看,该公司的总收入从2022年的3.74亿元增长31.6%至2023年的4.91亿元,并于2024年同比下降24.4%至3.71亿元。根据星环科技发布的最新财报,该公司上半年营收1.53亿元,同比增长8.82%。
利润方面,星环科技于过往持续亏损,至今未能盈利。招股书信息显示,2022-2024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星环科技的经营亏损分别为2.72亿元、2.89亿元、3.44亿元及8370万元。
上述知情人士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星环科技亏损的一大主因是研发投入较高。
星环科技也在招股书中坦承,公司正在大力投资研发,而有关投资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其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且未必会产生预期结果。招股书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星环科技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52.1%、45.5%、61.3%及75.9%。
不仅如此,近年来,星环科技销售成本攀升,报告期内分别占同期收入的48.2%、47.7%、51.8%及63.5%。
星环科技在招股书中预计,随着公司继续发展业务、扩大地区覆盖范围、投资及创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进一步扩大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公司的销售成本及经营开支将于可预见未来进一步增加。
此外,招股书显示,星环科技在报告期内分别录得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出3亿元、3.65亿元、3.27亿元和8873.9万元。该公司表示,这反映了其在研发方面的大量投资以及营运资金需求。
“随着业务发展和规模效应的显现,相信公司未来能够实现可持续盈利。”星环科技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公司正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销售和市场开拓、优化内部管理等措施来推动业务增长和改善盈利状况。目前公司制定了清晰可行的战略,通过把握有利市场趋势、瞄准目标客户及市场扩张来推动收入增长、实施严格的成本管理以及逐步收窄净亏损。
星环科技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归母扣非净利润为-1.56亿元,亏损同比收窄24.03%。其中,公司研发投入(包括研发费用和开发支出)为1.23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0.7%。
港股上市募资迫切性凸显
自科创板上市募得资金净额13.48亿元后,2023年6月,也就是刚上市不到8个月,星环科技曾发起过一次定增。
根据定增预案,星环科技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2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数据分析大模型建设、智能量化投研一体化平台建设等5个项目。
上交所曾针对这次定增募资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等问题发出问询。星环科技在2023年11月回复称,结合公司的可自由支配货币资金、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情况、未来支出计划和最低现金保有量,预计公司未来三年尚存在15.87亿元资金量缺口。

星环科技回复审核问询函时测算的资金缺口情况。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同时,星环科技在问询回复中表示,人员薪酬是公司最主要的现金支出,随着定增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预计未来三年公司人员数量将从约1100人增长至约1500人,人员增长幅度为36.36%。
然而,这一定增计划在2024年12月终止。当时星环科技给出的理由是“自身业务发展方向及战略规划考虑,同时结合外部融资市场环境等相关因素”。
撤回定增计划后,星环科技未放弃融资。今年8月18日,星环科技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拟赴港上市募资。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经营现金流连续三年净流出,以及A股曾经定增失败,凸显了星环科技港股募资的迫切性。若无法改善现金流,债务风险可能显现甚至进一步放大。
从程序上,此次赴港上市,星环科技尚需取得中国证监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香港联交所等相关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的批准、核准或备案,仍存在不确定性。
知名财税审专家刘志耕则进一步指出,星环科技从科创板上市到转向H股上市的快速融资行为,可能面临以下三大关键阻碍:一是监管对融资动机的质疑;二是市场对持续亏损的担忧;三是港股市场特有的挑战,包括港股发行后可能的流动性风险等。
田利辉认为,星环科技赴港上市短期内可缓解流动性,但中长期能否扭转亏损,关键看核心技术商业化能力及全球市场份额突破。
对于此次港股上市募资的必要性,星环科技在回复央广财经时则表示,公司赴港融资所得款项将主要用于提升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以及发展公司海外业务。如今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和中东)的大数据和AI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较大,公司具备出海的能力和经验,产品具备通用性且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业务落地与规模化增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