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9月29日讯日前,西南财经大学西部商学院发布《中国保险金信托行业发展报告(2025)》(简称《报告》)。这份报告是国内首份从全域视角阐述保险金信托行业的报告,首次将保险金信托定义为一个独立行业。报告显示,中国保险金信托业务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行业进入有序创新与竞争格局并行的新阶段。
记者了解到,保险金信托融合保险与信托两大工具,实现财富灵活分配、风险保障、资产保护与有序传承。这一模式代表金融行业从卖方产品思维向买方需求导向转变的关键路径。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成为客户财富管理的合作伙伴,共同定制综合性财富管理方案。
业务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报告》披露,保险金信托起源于英国,2014年在中国落地首单业务。十年时间,行业实现从零到千亿的跨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保险金信托规模为50亿元,2021年增长至748亿元,2024年达到3489.5亿元。2024年成为保险金信托业务爆发式增长的元年,部分信托公司单月设立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目前,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格局。平安系占据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泰康人寿、中信保诚人寿等属于第二梯队。截至2024年底,超过43家信托公司、60家保险公司以及主要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均已开展保险金信托业务。
西南财大西部商学院家族企业与家族传承研究中心专家顾问杨祥认为,保险金信托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具有可持续性。他指出,这种增长源于三大核心驱动力:财富保障和传承需求高涨、监管政策推动差异化发展、金融机构主动布局。保险金信托联结保险与信托两大工具,迎合中国财富代际传承的刚性需求。在监管政策推动金融服务实业、践行人民性等背景下,业务迎来“行业窗口期”,能够实现产品创新红利。
在监管政策趋严以及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机构需要提升服务、合规与创新能力。未来,保险金信托行业将由“增量市场”逐步转向“存量深挖”与“服务升级”。
多元驱动力助推行业发展
《报告》指出,保险金信托发展呈现三条脉络:顶层法律与监管框架逐步完善、信托机构的业务分工与资源配置加速、地方与市场在产品形态上的试点创新。
需求端变化显著。高净值人群数量持续增长,胡润研究院报告显示,中国拥有高净值客户人数及其财富体量巨大。民众财富管理诉求从单一保值迈向风险隔离、代际传承与人文关怀等多元并存格局。保险金信托精准契合中高净值客户六大核心需求:精准传承、杠杆效应、资产保护、成长激励、扩大受益人范围以及跨代传承。
政策端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3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首次从监管规章角度明确保险金信托的定义和操作模式。该文件将保险金信托归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类别,解决跨业监管模糊问题。
机构端积极布局。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私人银行主要竞逐者,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家族办公室等也是重要参与者。金融机构通过合作打造业务生态圈,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杨祥分析,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将呈现“多元竞合、强者恒强”态势。头部机构通过差异化、综合化服务塑造规模与专业壁垒。机构需重点打造顶层设计与合规风控能力、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力、专业受托与产品创新能力、与外部优质服务商协同能力。
机构竞合格局形成
保险公司在保险金信托业务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提供保险产品,筑牢底层安全垫;作为保险服务提供者,决定客户体验;还作为高客综合服务资源整合方,构建增值服务体系。截至2025年2月底,超过60家保险公司涉足保险金信托业务。大型保险公司与中小型保险公司在布局策略上各不相同,前者凭借资金实力和客户基础占优,后者以灵活性和市场敏锐度见长。
信托公司是法定受托人,负责搭建信托架构、管理信托财产。目前,信托公司业务模式呈现分化态势:部分机构将保险金信托作为战略转型业务,从业务规则、人员队伍、系统建设等方面着力推动;部分机构则因短期营收有限而投入谨慎。报告显示,保险金信托业务在信托公司家族信托业务中占比达40%至50%。
私人银行在业务落地环节具有实质牵头作用。商业银行掌握庞大客户群,通过代销保险产品获得佣金收入,同时维系高端客户关系。私人银行倾向于构建开放式模式,逐渐放开可置入信托的保单范围,打造客户超级信托账户。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领先机构已实现“人—家—企—社”综合服务布局。
杨祥指出,各类机构具有不同比较优势:保险公司品牌背书强、客户基础雄厚;信托公司在信托架构设计、资产隔离与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私人银行具有丰富的中高端客户资源,服务客户能力强。机构需要打破壁垒,构建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生态。
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报告》显示,保险金信托与其他工具结合,形成多种创新服务模式。这些模式帮助客户实现养老、医疗、慈善、特殊人群照料等多元目的。
“保险+信托+慈善信托/基金会”模式将家族财富规划与公益慈善结合。中信信托2020年落地首单保险金信托定向慈善捐赠业务,实现保险保障、财富传承和慈善三项功能融合。客户通过信托架构,在保障家人生活的同时,将部分资产捐赠给公益基金会。
“保险+信托+家风传承”模式通过信托安排传承家族精神财富。五矿信托与泰康人寿合作,为客户设计家风信托,将传统节日习俗与实体资源结合,在信托中设置附条件分配条款,增强家族成员传承使命感。
“保险+信托+特殊关爱”模式服务心智障碍等特殊人群。人保寿险与中诚信托推出“关爱星星”年金保险+特殊关爱信托创新模式,帮助孤独症、脑瘫等患者家庭解决财富传承难题。该模式通过信托机制确保财产专款专用,防范监护人侵占风险。
“保险+信托+养老服务”模式整合养老资源。泰康人寿联合五矿信托推出“养老保险金信托直付社区”模式,打通保险金信托与养老社区支付通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养老解决方案。
此外,“家庭保险金信托”模式允许客户将不同保险公司保单装入同一信托,实现资产统一管理;“外籍受益人保险金信托”模式解决跨境税务问题,浙金信托为美籍受益人设计FGT信托架构,实现财富传承与税务合规。
杨祥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创新方向是聚焦“保险+信托+X”模式拓展。养老、慈善、特殊人群照护或家风传承都能拓宽需求边界,提升综合服务价值。在科技赋能下,保险金信托将在数字化受托、智能管理等领域迎来新机遇。
业务发展面临瓶颈
《报告》同时指出,保险金信托行业面临多重挑战。法律法规层面,我国尚无专门法律规范保险金信托,基础理论和实操原理存在模糊之处。《信托法》《保险法》等虽提供基础框架,但具体操作细节尚待明确。
业务模式层面,保险金信托3.0模式(信托投保)尚未普及。信托公司作为投保人难以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公司担心合规风险。目前市场主流仍是1.0和2.0模式。
机构合作层面,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与信托公司之间需签订合作协议,流程复杂。部分机构因资源投入不足,难以获得合作方大力支持。利益分配不均衡问题突出,信托公司在业务中投入大但收益低,影响积极性。
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因素。保险金信托横跨保险、信托、法律等多领域,专业人才匮乏。西南财经大学西部商学院于2023年推出保险金信托规划师(ITP)项目,旨在系统培养专业人才,但行业需求缺口仍大。
运营管理层面,信托公司存在“重设立、轻管理”现象。保险金信托存续期长,运营能力关乎客户信任。部分机构科技支撑不足,影响服务效率。
杨祥指出,行业主要瓶颈包括法律法规与税收制度不健全、行业服务标准未统一、专业人才短缺、不同机构间价值分配不均衡。他建议从健全顶层政策指引、完善行业标准、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技支撑等方面系统突破。
拥抱万亿蓝海前景可期
《报告》预测,保险金信托规模未来将突破万亿级平台,成为金融市场重要服务类型。行业需从多维度推动创新发展。
加速模式创新。推动保险金信托3.0模式落地,完善信托投保流程。扩大可置入信托的保险产品范围,将意外险、医疗险等纳入其中。优化金融机构合作方式,建立跨行业合作平台。
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客户尽调、电子签约等流程线上化。平安信托等机构已建立智能化运营平台,最短2小时完成信托设立。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系统互联互通。
完善制度保障。明确保险金信托法律地位,规范操作流程。统一行业标准,促进市场规范发展。监管机构可制定业务操作指引,协调机构对接流程。
加强人才培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机构应加大资源投入,打造专业团队。
推动生态共建。机构应围绕客户需求,整合养老、医疗、教育等资源,构建综合服务体系。信托公司可打造超级信托账户,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服务。
杨祥强调,保险金信托不应止步于工具创新,而应成为推动财富传承文明跃升的催化剂。行业参与者应以“长期主义”思维重构服务价值链,用专业能力回应时代命题。
西南财经大学西部商学院《报告》认为,保险金信托是金融创新与家族财富管理深度融合的交汇点。在市场需求与监管政策双重驱动下,行业将不断突破创新,为全球财富管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机构需深化合作,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未来保险金信托发展情况,中国网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