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办公室9月29日发布《关于警惕以“租机套现”等名义诱骗贷款的风险提示》指出,近期,市场上出现以“信用租赁”“0元购机”“租完即送”为噱头的“租机套现”业务,此类业务本质上是一种被包装成租赁的非法高息贷款,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为帮助广大市民认清其本质,现就有关风险提示如下:
一、案例故事
案例1:市民李女士租机套现了5000元却背负了13000元的债务。2023年5月,市民李女士因急需用钱,联系了某贷款中介。通过中介提供的二维码,李女士下载安装了一款租机App,并将个人信息提供给客服,并线上签订了“分期租机协议”,约定租赁一款官方售价9999元的新手机,租金约13000元。随后,指定商家进行回收评估,在扣除中介垫付的第一期租金、中介费及手机“折旧费”后,仅约5000元折现费用交给李女士,李女士租机套现了5000元却背负了13000元的债务。
案例2:市民姜女士租机套现了14余万元却背负了42万元的巨额债务。2024年1月,市民姜女士因资金周转困难,被贷款中介诱导至非法租机app进行套现。按照中介指导,在十余个类似平台上租借了十余台新手机,中介垫付了首期租金,并承诺以较低价格回收手机,姜女士因此成功套现14余万元。然而,三个月后她面临了意想不到的还款压力:总计需偿还42万!催债电话已将她的通讯录打爆,亲戚朋友无一幸免。姜女士终于意识到,租手机套现本质上是一种高利贷行为,原本意图解决燃眉之急的十几万资金,如今竟变成了一个吞噬一切的深渊。
二、“租机套现”常见的四大套路
一是高息包装。将高额利息和手续费伪装成“溢价租金”、“碎屏险”、“服务费”等,规避监管对借贷利率的上限要求。
二是隐性成本。合同中设置到期后高额买断费、违约金等条款,让消费者在退租或违约时面临巨大损失。
三是信息滥用。以“信用评估”为名,超范围、超频次地收集个人信息(如通讯录、位置、人脸、设备权限等),存在信息泄露和被恶意利用的风险。
四是暴力催收。一旦消费者逾期,平台会采取电话骚扰、爆通讯录、上门滋扰等非法手段进行催收,严重影响个人及家人生活。
三、风险警示与防范要点
为切实维护自身财产和信息安全,请广大市民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警惕“0首付”“低月租”“秒到账”等营销词汇和宣传套路。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0首付”“低月租”“秒到账”等宣传词汇,警惕不当诱导,切勿自己或帮朋友“刷单租机”“租机再转卖”套现,拒绝过度负债,培养理性消费观念。
二是订立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认真辨别合同实质,认真、完整阅读所有条款,充分了解年化利率、实际费用等综合借贷成本,警惕不断花样翻新的格式条款陷阱,不在他人的诱惑或催促下贸然签订合同,不随意授权他人代为办理。
三是办理贷款前要确认贷款机构是否具备放贷资质。银行保险机构应具备金融监管部门发放的相关许可证,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应具备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发放的经营许可证或者认可的业务资质。消费者应关注相关机构金融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明确的业务范围,避免从不具备放贷资质的机构办理贷款或者具备资质的机构超经营范围办理贷款。
四是使用互联网网站、应用程序、小程序及其他线上平台时应谨慎操作。使用互联网平台贷款时应认真阅读页面上的提示内容,明确相关法律后果,审慎进行人脸识别或电子签名。在使用电子平台购物或进行其他操作时,留意默认勾选选项,不轻易勾选“领取保障”“自动续费”等选项,避免因为一时大意而开通平台关联的贷款业务。
请广大市民提高警惕,擦亮双眼,远离“租机套现”等非法高息贷款活动,共同维护我市良好的金融秩序。如发现“租机套现”等非法高息贷款违法犯罪活动请积极举报。举报热线:金融监管部门:12378;公安部门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