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月29日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3.3亿,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持续攀升。其中,心脏瓣膜疾病已成为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平均每1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就有1位存在心脏瓣膜问题,是老年人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位临床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瓣膜病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其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常与多种慢性病共存,这为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带来特殊挑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在内的心脏瓣膜疾病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成为我国突出的健康挑战。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和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瓣膜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人工瓣膜材料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治疗方式日趋微创化和个体化,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预后。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全程化、系统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尽早干预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瓣膜健康挑战。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据统计,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人数已接近200万,如果这类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2年生存率仅为50%,5年生存率仅为20%。”
瓣膜病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例,其疾病发展目前分成A、B、C、D 四期。A期是瓣膜存在危险因素,但是还没有出现结构上的改变;B期是瓣膜结构发生改变,但是心脏的大小和功能是正常的;C期是瓣膜结构发生严重的改变,心脏的功能开始逐渐下降;D期是心脏功能严重衰败,即到了瓣膜疾病晚期,心脏高度扩大并出现明显继发性改变,即便接受心脏手术,部分患者也难以恢复到较好状态。
“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在相对较早的阶段得到治疗。根据目前最新的医学研究,包括外科和介入领域的早期干预研究,都认为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也需要积极干预。”张戈军补充道,这些无症状患者存在不同危险分层:风险较高者,建议更积极地治疗;风险相对较低者,可暂时观察,但需密切随诊,确保在需要治疗时能及时干预。
预防是应对瓣膜病的首要环节。张戈军指出,一旦进入治疗阶段,往往已造成一定健康损害。疾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现体力下降,但老年群体很可能会误认为这是自然衰老的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部分人到一定阶段还会出现夜间平躺憋气的症状,此时病情已相对严重,若未及时干预,后续可能发展为心功能衰竭,甚至引发猝死。
当前,我国心脏瓣膜疾病仍存在“低检出率、低干预率和低复诊率”的问题。相关研究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中仅1.7%对心脏瓣膜疾病予以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心脏听诊这一基础筛查技术的规范实施率小于50%。而在症状明显的重度患者中,干预率仅为37.3%。另外,我国慢病管理存在严重的医疗资源错配现象,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随访信任度较低,导致患者过度集中于三甲医院,心脏瓣膜疾病干预后复诊困难。
面对上述的“三低”现状,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与冠心病外科主任、微创瓣膜中心主任黄焕雷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们不仅需要临床医师精湛的技术和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协作,更应建立覆盖‘防-筛-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案,从而实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长期管理,真正守护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
如何治疗
当前,瓣膜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微创介入治疗等方案。其中,药物治疗更多用于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或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当病情进展至中重度,尤其是瓣膜病变已影响心脏功能时,手术治疗便成为改善预后的关键手段。
对于何时适合开展手术治疗,黄焕雷表示,无论是重度主动脉瓣或是二尖瓣的关闭不全和狭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重度且有明显症状的,另一种虽然也是重度,但有些患者没有症状,需做好这两种情况的区分。重度且有症状的需要做手术,但是如果没有症状,需要综合分析。
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行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改革,加速创新产品上市,爱德华生命科学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对提升治疗的可及性以及减轻患者的负担具有重大利好。
目前,获批上市的产品主要包括生物瓣还有机械瓣,而如何选择则需要从多方面考量。“植入机械瓣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生物瓣可以避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使用寿命有限。根据相关共识,选择生物瓣和机械瓣最主要的参考点是年龄,结合患者的体质和预期寿命或者合并症的存在做综合判断。”黄焕雷指出, 50岁以下一般是考虑机械瓣,50- 60岁的病人,选择生物瓣或者机械瓣要结合病人本身实际情况判断。
随着治疗手段的改进和生物瓣使用寿命的延长,生物瓣的使用年龄也有所提前,比例也在提高,“以前国内平均生物瓣膜使用比例大概在30%,现在可能会慢慢接近40%或者50%。”黄焕雷补充道。
张戈军指出:“瓣膜病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其治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对患者而言,手术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活质量和治疗需求预留空间。”最新ESC/EACTS瓣膜病指南指出,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必须从患者长远生存质量出发,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置于决策中心。“在选择首枚瓣膜时,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兼顾治疗的短期效果与长期预后,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的治疗方案,真正保障患者获得持续、稳定的治疗获益。”
术后管理同样重要,但很多患者认为手术做完就会逐渐恢复,并未重视复诊。而且老年患者往往行动不便,去医院复诊还可能需要家庭成员陪同,因此复诊面临较大困难。此外,患者分布较为广泛,也会导致医院随访难度增大。
黄焕雷分享了他所工作单位的随访经验:建立瓣膜病人数据库,组建专门的随访团队,定期通过电话或微信交流。同时,规定患者术后三个月一定要到医院复查随访,后续可以在当地随访并上传结果。此外,加强专科联盟建设,拓展随访渠道。
“当前,在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加速审评审批和医保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先进的治疗手段和管理理念正加速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及,让更多患者能够及时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切实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黄焕雷进一步指出,“不过,如何进一步提升公众和患者认知,提升患者全程获益,仍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