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的本质是人才、技术的积累和迭代。我们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工程化的胜利,每个模块不断打磨,做深做细,做到极致,最后无缝拼接。”蒙玺投资创始人兼总经理李骧说。
在英雄辈出的私募江湖,蒙玺投资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业绩至上、技术至上”的量化投资机构。从早期聚焦低延迟交易的量化新兵,到如今覆盖多策略、多品种、多频段的百亿机构,蒙玺投资的成长轨迹堪称中国量化行业“精细化发展”的缩影。
李骧称,公司未来将持续迭代策略和技术,打造“严格控制风格的全频段Alpha”,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稳健型量化投资机构。
低延迟、中心化和非线性模型
笃定三大关键打造核心竞争力
李骧是一位典型的理工科背景的量化私募掌门人,学生时代参加各种科学竞赛,本科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化学物理专业,后来出国留学,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理论化学硕士。
他对股市兴趣浓厚,2008年开始研发美股量化策略,2010年中国股指期货推出后,专注期货策略研究,并在低延迟领域持续深耕;2016年他创立了蒙玺投资,经过九年发展,公司管理资产规模逾150亿元。
回顾公司创立至今,李骧表示,蒙玺投资发展的每一步都围绕“长期主义”展开,而三个关键决策则打造了公司在量化投资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创立之初,公司就非常笃定要拥有很强的低延迟技术。“因为量化策略每个时刻下单,某种意义上来说都要与同行竞争,所以技术层面一定要有优势。”李骧说,低延迟的IT是量化投资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技术不强肯定无法立足,比如竞争最激烈、最难的是短周期Alpha,跟低延迟技术相关度很高。
再者,投研团队架构采用“中心化”大组模式而非多PM制。李骧表示,蒙玺投资的投研团队是模块化运作,通过分工合作,使研究成果成为统一集合,避免重复研究,类似汽车制造商的“流水线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我们内部沟通交流比较顺畅,大家乐于分享,共同成长,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研究,而不是跑马模式,一群人做一样的事,资源浪费。”他说。
第三,2020年全面拥抱“非线性模型”,也就是AI技术。他称,最开始是树模型,现在是深度模型,“在运用AI非线性模型后,预测能力大幅提升。”
2025年初,蒙玺投资成立了AI Lab,李骧坦言,人工智能已在公司策略研发和交易执行中扮演重要角色,“量化的工作模式跟AI是完全适配的。从数据、因子到模型维度,我们整个量化研究被AI重塑了一遍。”
蒙玺投资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目前公司员工90余人,具备全球顶尖高校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元学科背景。在李骧看来,人才储备先于策略储备,策略储备先于管理规模。他表示,公司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年轻人。“年轻人对新技术的感知和应用能力比较强,我们需要基础扎实、自驱力和学习能力强的,比如加入公司的应届生,我们会设置一年的新人保护期,即他们入职的第一年不纳入考核,给新人足够的空间和试错机会。”
同时,公司每年在IT硬件和数据上的投入巨大,长期下来,这为公司的投研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李骧透露 “算力的投入可以提升投研的效率,比如过去跑回测要2天,现在只要30分钟。还有我们购买大量结构化数据和另类数据,可以扩展超额收益的来源。”
多品种、多策略、多频段
发力“全频段Alpha”
在今年7月管理规模突破100亿元以后,蒙玺投资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李骧对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图景有着清晰的规划。
在策略层面,他表示,接下来两年最重要的是“严格控制风格的全频段Alpha”,即多市场、多品种、全频段。“全频段Alpha是未来的趋势,因为现在量化市场最大的问题是趋同性,策略拥挤度高,而全频段可以不趋同,捕捉更多维度的超额收益。”
李骧解释,过去很多量化私募是依靠风格来获取Alpha,风格暴露明显。“但全频段Alpha捕捉各个维度的走势,超额收益来源更丰富;同时其波动更小,比如短周期策略,在极端行情下,随着盘面变化,相对来说调整更快,回撤就比较小。”
目前蒙玺投资正在积极朝着“多市场、多品种、全频段”的方向前进。多策略方面,偏预测的、偏定价的策略都有;多品种方面,期货、股票、ETF均已经涉猎;多频段方面,短的达到分秒级,长的可以预测半个月。
“我们本身是短周期起家的,近年来在不断拓展。我们不同组做出来的成果,可以组合在一起,进行工程化对接,比纯短周期、纯长周期的表现更好。”李骧说。
关于回撤控制,蒙玺投资的方法是采取全频段Alpha,严格控制风格暴露。公司关注的风控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大小盘暴露,还有non-linear size(非线性市值)等更精细的指标。
“我们现在超额收益来源的维度多且广,因此在同样的风险下面回撤更小。今年如果只控制size,不控制non-linear size,收益会非常好,但8月通过极端行情就能检验出策略行不行。”李骧表示,今年8月量化行业超额普遍回撤时,蒙玺投资实现了盈利。
目前蒙玺投资的产品线非常丰富,包括市场中性、指数增强、量化选股、期权套利、中低频CTA、短周期趋势等。李骧称,未来公司会朝着更丰富的策略产品线发展,进行产品创新,比如红利指数增强,还有ETF相关的量化策略也在研发中,ETF现在规模超过5万亿元,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和交易机会。
海外业务也是公司未来发展重点之一。李骧透露,蒙玺投资已经在搭建海外业务的架构了。
量化行业迎来价值回归
未来机构拼抢的是“精耕细作”
在李骧看来,量化投资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价值是“价值发现”和“提供流动性”。“量化是价值发现者,提供流动性,平抑了市场波动,比如短期的价格错配,一定会有套利和统计的策略,把错误定价纠正。海外市场过去十多年,因为有量化,波动率是降低的。”
2025年以来,A股市场迎来一轮震荡向上的行情,资金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国内量化私募基金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合计管理资产规模重返1万亿元上方。
细数这些年国内量化行业的发展历程,作为见证者的李骧深有感触。他表示,2015—2021年国内量化行业经历了“拓荒时期”,彼时市场超额收益比较好获取;2021—2024年量化私募规模在突破1万亿元以后出现调整,2024年2月量化行业更是经历了一轮洗牌。
“之前很多都是掺杂着沙子的Alpha,但去年年初是一个转折点,后来机构开始追求更加纯粹的Alpha。”李骧说。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量化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头部机构初步具备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基础实力。“这几年我们需要抓紧练内功,不遗余力招聘人才,因为接下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我们面临的发展压力非常大。”
面对未来竞争,李骧认为只能靠“精细化操作”来迭代策略,谋求发展。“量化投资是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努力开发一堆策略,卷各种细节,最终是为了形成工程化的胜利。在我们看来,跟海外量化投资比起来,国内量化还是存在代差的,精细度不够,需要不断打磨。”
他用一句话总结量化研究的本质:“我们所有同事都在共同协作,解一个没有尽头的谜题。”
而追求技术极致的回报就是超额收益。“做得越细,超额就越高,这是正反馈。未来获取Pure Alpha的能力是考核量化管理人的重点。”李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