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中国工厂中的机器人大多来自外资品牌,多年后,在硅谷的实验室里,来自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正被用作科研主力设备。
中国的机器人,正在悄然改写属于它的时间线。
2023年,“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第三年,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首次在销量口径上超过外资品牌。与此同时,国产机器人不再只是出现在国内车间与仓库,还出现在消防巡检、科研教育、商演导览等更为丰富的场景当中。从实用性到影响力的跃迁,标志着中国机器人产业已从跟跑迈入并跑。
这一跃迁背后,是政策引导、产业升级、供应链效率与制造业纵深共同推动的系统性机会。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在这一愿景推动下,众多具备交叉技术能力的入局者正加速涌入,制造业基础与供应链优势不断释放红利。
在制造范式变革与新技术浪潮叠加的窗口期,站在下一个五年的开端,机器人产业正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创新,迈向融合算法、硬件、数据与场景的生态协同新阶段。
跨过临界点,国产机器人“反超”
博士毕业后,张建政便投身于工业制造领域。回忆起十多年前初入汽车、半导体等工厂调研时的情景,他印象深刻:“那时候大工厂里几乎清一色是‘四大家族’(即ABB、发那科、库卡和安川电机)的机器人,国内的品牌比较少。”
多年后,张建政已成为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这家落户于上海市闵行区“大零号湾”的机器人企业,正是近年来国产机器人加快崛起的缩影。“传统机器人多为固定部署,协作机器人与移动机器人功能割裂,难以适应灵活多变的产线布局和快速切换的生产需求。”如今,随着小批量、定制化、高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兴起,工业机器人正从过去的单一执行向“智能化、柔性化、数字化”加速演进。
这也为像飒智智能这样的新兴国产企业带来了突破口。张建政说,中国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覆盖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基础完备,再叠加新能源、光伏、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工业机器人技术迭代和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天然的“试验田”和“加速器”。目前,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3C、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核心制造环节,在多个关键工位上逐步实现对进口品牌的替代。
如今,飒智智能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3C、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核心制造环节,在多条产线上逐步替代了进口品牌。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5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曾经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几乎占据垄断地位,但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国产化率正逐步提升,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中国区总裁韩晨如是感叹。
韩晨口中的“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发生在2023年,即“十四五”计划实施的第三年。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数据显示,这一年,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52.45%,从销量口径上首次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与应用的重镇。以ABB、发那科、安川、库卡为代表的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纷纷在中国加码布局总部级研发中心与智能制造工厂。2022年年底,ABB的超级工厂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正式落成投产。2023年年底,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项目也已经全面建成并投产。在此之前,安川机电和发那科也均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或制造工厂。
在中国落子,早已超越“就地供给”的逻辑。对于这些国际巨头而言,这既是深耕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更是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一场“主动升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一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已经成为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供应链先行,驱动全球竞争力
今年年初,创业者路由(化名)跟随一家中国私募基金的团队去到了硅谷实验室考察。学机器人出身的路由一眼就看到了实验室中,悬挂架下吊着的机器人来自中国的宇树科技。
路由回忆,自己毕业时,几乎所有的机器人实操研究案例都是研究波士顿动力,但现在来自中国的机器人品牌逐渐出现在国外的科研教育场景当中,用宇树、星海图等来自中国的机器人进行研究,成为了硅谷实验室的常态。
这类现象的背后,是中国机器人技术、产品与供应链在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 2025年, 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 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宇树科技联合创始合伙人陈立曾透露,宇树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机、电机驱动器、主控板、感知系统等都是自研,其余部分则是与中国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了合作。“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基础很好,依托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供应链,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响应速度快,也比较有性价比。”一位工业机器人从业者向记者举例,中国的零部件成本有时是海外同类型成本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这种优势使得在国际市场中,Optimus、Figure等机器人巨头的背后,都有国产供应商的身影。汇丰研报显示,特斯拉Optimus的供货商涵盖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北特科技。Figure的中国合作伙伴则包括旭升集团、长盈精密、绿的谐波等。
曾经在美国头部机器人实验室工作过,如今是具身智能大模型公司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 Robot)的创始人兼CEO王潜表示,自己离职的原因就是因为该海外公司的产品调整效率太低。“如果我今天在机器人身上做了一个结构性的改动,那想要看到这个改动真正落实到机器人上,至少要经过三个月,效率太低了”。
在这三个月里,海外的机器人公司需要和位于中国深圳的供应链厂商详细地沟通技术调整、零部件细节等,最后出货、运输。“在中国,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2-3周。”王潜说道。
成本叠加效率,站在下一个五年的开端,中国机器人企业或许迎来了系统性机会。
场景为王,迈入新周期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机器人应用场景开发和产品示范推广。在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领域,如汽车、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公共服务、仓储物流、智能家居、教育娱乐等,着力开发和推广机器人新产品,开拓高端应用市场,深入推动智能制造、智慧生活。
这一政策导向与近年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特别是在新能源、智能汽车等赛道加速演进的过程中,工业技术之间的高度通用性,正在释放出“技术复用”的协同效应,让一批具备跨行业经验的企业开始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厂商禾川科技在三年前就已经成立人形机器人事业部,并在去年发布人形机器人YOLO;汽车零部件企业拓普集团也宣布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同样投身其中,成立机器人研发团队;比亚迪、广汽、小鹏等车厂更是直接下场自研机器人。
“在供应链、政策以及技术的推动之下,机器人领域未来的胜者未必是单一技术最强的人,而是最能将算法、数据、硬件,在具体的场景里拧成一股绳的生态构建者。”前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澄世咨询合伙人钟伟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场景落地之后,机器人行业会有更多新的突破和创新。
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的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迈入实际应用阶段。早在2022年,宇树工业级的机器狗就已经在巡检等场景中落地。去年6月,乐聚机器人与江苏亨通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2024年年底,追觅也宣布和人形机器人企业魔法原子达成合作,提供了工厂环境和实际工序场景,让人形机器人进行实际作业训练。而在更为广泛的文娱商演、导览科研、医疗养老等场景当中,智元、傅利叶、松延动力等机器人品牌均已经有所布局。
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科研走向实用,面向下一个五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正站在“场景决胜”的新起跑线上,奔向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与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