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合肥9月29日电(记者王菲)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低空经济迎来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聚焦主赛道持续深耕,布局无人机、通用飞机(有人机)两大主业,适应低空装备无人化、智能化的趋势,电科飞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以创新驱动打造行业标杆。
记者:作为产业链龙头企业,你认为低空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公司如何抢占行业发展风口,实现可持续发展?
田满林:近年来国家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逐步深化,在政策利好、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多个要素驱动下,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高成长性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征。目前,我国低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无疑给企业提升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过去12年,电科飞机扎根芜湖市融入主赛道,做深做透电科的有人机,目前电科飞机已经成为低空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同时,芜湖也成为首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之一、安徽省低空经济未来产业先导区,我们深耕主赛道坚持自主创新,截至目前累计交付飞机100余架,企业连续多年在通用飞机细分市场交付量第一。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从引进国外成熟飞机机型起步,通过技术引进、深度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迭代,目前我们在有人机产品上已形成了系列化、型谱化的发展,在提高研发效率的同时,电科飞机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创新发展的“护城河”。我们研发的CA42飞机,采用国产发动机和国产航电系统,成为目前唯一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取证的双发四座固定翼飞机。航空复合材料过去主要依赖进口,公司通过持续开展科研攻关,攻克了这一“卡脖子”技术,如今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复合材料不仅可以自用,还可以供给低空产业链的其他企业。
协同创新对于低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电科飞机发起成立芜湖市通航产业联盟,为行业搭建信息沟通和创新协同的桥梁,对园区200多家低空制造企业上下游进行梳理,推进供需对接,协同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活力,目前,在芜湖航空小镇基本实现不出园区可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或无人机。
记者:如何看待低空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面向未来,电科飞机如何布局打造产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田满林:当前,低空装备已由传统通航飞机作业、培训为主,向以无人机为主的农林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加快拓展。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的民用无人机累计飞行已经达到2666.7万小时,同比增长15.4%。
无人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低空装备的未来趋势。适应这一趋势,集团积极布局低空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能力,打造“天工”系列产品,覆盖有人机、固定翼、复合翼、多旋翼无人机等产品,构建低空智能飞行的底座。
电科飞机将无人机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针对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救援、海事海监等应用场景,企业加大无人机产品的研发,基于成熟的翔云Ⅱ无人机系统技术研发的翔云V物流无人机具备快速拆装、远程操控、异地起降等能力,企业自主研发的翔云I中型长航固定翼无人机已经批量交付,最大载重达250公斤,续航时间可以达到28小时。经过12年发展,我们形成了扎实的航空器研发和制造基础以及人才队伍,同时,芜湖市本地有非常完备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我们在园区就可实现关键零部件的配套,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研制成本。
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电科飞机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是企业海外布局的重点。以“飞机卖到哪里,售后服务体系就建到哪里”为目标,公司加快布局海外售后服务体系。今年5月,我们向泰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交付首架飞机。目前公司的海外订单增长很快,预计全年营收将增长40%以上。
记者:您如何看场景应用与低空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企业在技术储备上如何对接这些新机会?
田满林:场景应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与价值落脚点,低空经济为各类场景应用提供技术、基础设施与运营体系等支撑,两者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共生关系。 当前,低空场景的应用还以面向B端用户为主,随着基础设施、空域管理和商业模式的逐步优化,低空消费将从B端转向C端,未来将全面激活低空经济万亿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今年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稳妥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发展。这一政策也给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低空经济并非一个产业的“单打独斗”,而是制造、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共进。面对这片蓝海,从企业来说,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趋势,选择几个核心产品做透、做精。近几年我们针对一些细分场景的需求,加大技术攻关,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20%左右。
低空经济要实现“飞得起”“看得见”“管得住”,离不开技术的支撑。
我们利用多年来在有人机领域积淀的平台优势,特别是安全基因来促进无人机的发展,同时,在无人机研发过程中催生和迭代的新技术又可以反哺有人机。通过有人机和无人机“双线协同”发展路径,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迭代。依托集团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积淀,我们以“电子信息系统+无人机平台”锻造企业特色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应用场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我们与安徽省通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低空+观光旅游、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培训、科普研学、应急救援、气象探测等多项运营服务,推动飞机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助力安徽切入低空经济万亿级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