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9日讯(记者梁柯志)9月2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的“2025上海全球金融·资管年会”在上海陆家嘴召开。在圆桌会议环节,来自银行和行业机构的代表围绕绿色金融创新的难点和痛点进行深入交流探索。
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亚太区资深总监张顺荣表示,绿色金融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比如绿色债券国际上主要由买方需求推动,如果谈创新必然要先培养绿色金融的需求,目前国内买方对于绿色债券等需求还是有限,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顶层设计和带动作用。

关于绿色金融创新,张顺荣表示,绿色债券实际上是舶来品,国际有现成的绿色金融新产品,国内创新可以参考和转化,比如伊斯兰绿色债券、生物多样性债券、蓝色债券等,包括绿色信贷作为抵押品可以发行可持续债券,都有现成的规则。
对于绿色金融创新遭遇标准、规则不一致问题,张顺荣表示,以绿色债券为例,随着2022年中国版的绿色债券原则发布以后统一的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几乎一致。
在实际操作中,国内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供给比较充足,有力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目前矛盾在于,国际端买方的需求非常强烈,反而是国际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中国官方及市场机构应当加大力度宣传,使得国际需求方和国内的供给端更有效的结合起来。
张顺荣认为,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不断深化背景下,怎么样利用战略机遇,引导国际资本去投资国内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产品更值得业界关注。
如果考虑增加金融产品供给,可不限于绿色债券、绿色金融产品,甚至可以在社会责任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方面创新发力,以增加市场供给。
此外,张顺荣强调,提高绿色债券和绿色项目的透明度是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要求,透明度核心就是信息披露。不仅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和ESG等都对信息披露有严格的要求。
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是如果披露信息不准确或货不对板,投资人可以起诉发债主体要求赔偿。如果加强披露审查和管理、处罚,其实不需要监管政策驱动,只需制定规则让买卖双方在市场博弈。张顺荣认为,这一方面国内政策和市场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