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具身智能行业正处在‘政策托底、产业筑基、资本接力’的关键阶段,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景的步伐正在加快。”近日,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对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态势作出判断。
作为深耕资本市场与新兴产业交叉领域的资深人士,何兆烽从产业竞争力、资本适配性与商业化落地等维度,解析了行业发展的核心逻辑。
政策与产业链共振
在何兆烽看来,中国具身智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源于政策与产业生态的深度协同。“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也持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国家人工智能基金亦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要素保障。”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体系,为行业发展奠定了稳定基础。
产业端的全链条布局更让优势进一步凸显。“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形成了‘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何兆烽表示,“例如深圳具备全球最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伺服电机、传感器等关键组件可在本地快速匹配,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技术突破则为产业注入硬核动力。“中国具身智能企业在硬件和软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何兆烽介绍,硬件方面有灵巧手、高精度关节等成果;软件方面,多模态感知算法等则不断优化。
资本化进程加速
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正为具身智能企业打开融资通道。“今年以来大约有3家主要从事具身智能的企业在港股上市,另有十余家企业正推进在A股或港股的上市进程。”何兆烽透露,企业资本化节奏正明显加快。
这一趋势背后是境内外市场的协同发力。何兆烽表示,“在A股市场,监管层今年发布了新指导意见,为技术突破显著、前景广阔但暂未盈利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包容的上市通道,包括在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并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范围等。”
港股市场的支持力度同样强劲。“港交所为特专科技公司开辟上市绿色通道,大幅降低尚未盈利企业的上市门槛,契合具身智能领域‘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何兆烽指出。
何兆烽补充道,一级市场的投资热情也持续高涨。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前8个月,具身智能领域亿元以上投融资已超过十余笔,其中不乏10亿元以上的头部资本投资。
场景落地赋能商业化提速
“具身智能的价值最终要靠场景落地来体现,目前多个传统行业已经尝到了技术红利。”何兆烽认为,制造业、医疗健康、零售业、能源行业、物流行业、建筑与基础设施等领域获益尤为显著。
他具体举例道,在制造业,智能产线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锂电池等领域;在医疗健康领域,智能手术与康复机器人、AI诊断系统正逐步普及;在能源行业,巡检机器人能替代人工进入危险环境,保障作业安全;在物流行业,AGV智能搬运机器人则大幅提升了货物周转效率。
这些应用背后的逻辑,正如他所强调的,“具身智能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实现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感知与决策。因此,市场需求明确且增长性强,以及技术适配性强是主要的判断依据。”
当前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已延伸至制造业、医疗等多个传统行业,商业化落地节奏稳步加快。为进一步释放技术潜力、推动产业更快迈向规模化盈利,何兆烽结合行业实践,为企业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一是聚焦垂直场景,选择少数几个高度细分的垂直领域建立试点,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方案,有效降低落地难度;二是构建生态合作,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试点或伙伴关系,借此获得真实的场景洞察、品牌背书和供应链支持,共同降低集成成本与风险;三是优化成本管控,通过优化核心零部件采购、提升设备集成度来降低单位成本,同时引入开放平台和模块化设计提升系统扩展性;四是强化治理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机制以增强投资者信心,实施与商业化里程碑相匹配的阶段性融资策略,并建立全面的风控体系确保数据安全与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