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洪水、干旱、森林大火……气候危机的警报已经刺耳,面对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中国企业正用实际行动引领可持续发展。
“亚太地区占全球人口近60%,在资源效率、粮食系统韧性和气候适应方面面临复杂挑战。令人鼓舞的是,我们看到初创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正在开创符合中国‘双碳’目标与全球愿景的创新技术。”百事公司亚太区首席可持续发展官艾什利·布朗(Ashley Brown)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2025年百事集团亚太区“绿色加速器项目”的最终角逐中,北京中科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原动力”)凭借在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卓越表现获得冠军。十佳入围企业分别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韩国,其中有半数来自中国。
在艾什利·布朗看来,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可持续创新与增长的关键引擎,其生态体系日益成熟。国家政策支持、技术快速进步以及消费需求升级,正共同推动可持续农业、循环经济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的进步也直接影响着亚太地区,一系列解决方案在强化本土运营的同时,也为其他市场创造了可复制的示范。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拥抱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多挑战。艾什利·布朗分析称,尽管一些亚太区中小企业认为ESG目标与增长目标难以兼顾,但可持续实践往往能带来效率提升、激发创新并增强长期竞争力。对中小企业而言,关键要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增长机遇,它能建立消费者信任、降低资源风险、打开新市场通道。归根结底,可持续发展既是责任也是机遇。
中国企业引领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绿色加速器项目”的初衷是什么?如今目标实现了吗?接下来有哪些新计划?
艾什利·布朗:“绿色加速器项目”旨在弥合创新理念与规模化实践之间的鸿沟。可持续发展挑战在不同市场存在着显著差异,尤其在亚太地区,食品体系、供应链和气候的优先事项高度多样化。因此,我们推出“绿色加速器项目”,以培育符合本地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目标是挖掘高潜力初创企业,通过导师指导和百事全球网络加速其成长,并构建协作生态圈,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农业和气候变化领域产生可衡量的影响。
目前该项目已取得显著进展。自2017年起,“绿色加速器项目”已在全球范围内助力100家初创企业成长,累计推动营收增长超过1500万美元。在亚太地区,过去三年间百事集团累计投入超100万美元用于项目资助及试点孵化,落地20余个真实场景试点,帮助初创企业实现从构想到落地的关键跃迁。此外,项目申请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今年我们共收到270份申请,同比增长37%,其中来自中国的申请达47份,创历史新高。本届10家决赛企业中,半数来自中国,凸显出中国在推动亚太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创新领域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未来我们将依托“百事正持计划(正面可持续计划,pep+)”战略,深化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合作与影响。具体举措包括:拓宽并深化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应对可持续发展关键挑战的协作生态;与中国风投资本及行业领袖建立战略合作,整合资源并提供关键指导;联动百事公司亚太区装瓶商、供应商与分销商等价值链伙伴,加速试点项目落地;加强百事公司高管、行业专家及“绿色加速器项目”历届入围企业的导师指导与资源共享,提供多元视角与实践建议。
《21世纪》:“绿色加速器项目”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你观察到他们具备哪些特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艾什利·布朗:中国初创企业以敏捷性、创新力和对实际应用的高度专注而脱颖而出。“绿色加速器项目”中许多最具影响力的项目,最初都是由初创企业与百事公司的导师共同构思,继而通过实地试点快速实现规模化落地。
以2023年获奖企业中科翎碳为例,他们开发出了基于细菌技术的土壤改良剂,可替代传统产品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该技术已在广东、山东、甘肃和内蒙古四省区的马铃薯农场开展试点,预计到2025年将覆盖约1267英亩农田。
今年夺冠的中科原动力研发了低碳排放的智能化电动拖拉机,通过机器人技术和数据能力,助力实现农场高效运营,可支持昼夜不间断的高效农作。该解决方案已在甘肃武威的农场进行了试点,展现了智能技术如何驱动可持续发展并助力减排。
其他入围的中国企业同样表现亮眼:北京微构工场的可降解农膜正与我们的农业团队开展田间测试;Service Enviro SCAD在位于江苏省的农场正探索将秸秆和作物残渣转化为清洁稳定有机肥的工艺,以提升土壤质量。
《21世纪》: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其他国家有哪些影响?
艾什利·布朗: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可持续创新与增长的关键引擎,其生态体系日益成熟——今年“绿色加速器项目”十强选手中半数是中国企业便是证明。国家政策支持、技术快速进步以及消费需求升级,正共同推动可持续农业、循环经济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的进步也直接影响着亚太地区,一系列解决方案在强化本土运营的同时,也为其他市场创造了可复制的示范。
我们已见证实践成果:2023年“百事绿色加速器项目”十佳入围企业倍奇能源已在武汉工厂启动百事公司亚太区首个沼气项目,将马铃薯废弃污泥等有机副产品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为工厂提供一部分能源需求。如今,这项技术也已应用于我们位于泰国的洛加纳工厂。
可持续发展如何落到实处?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地并不容易,你认为应如何实现宏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艾什利·布朗:我认为实现宏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既需要企业内部转型,也需要整个生态圈的协同努力。百事公司通过“百事正持计划”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三大支柱:正持农业、正持价值链和正持产品。
正持农业:投资再生农业实践,推动可持续采购和精准农业技术;正持价值链: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将新能源卡车纳入物流车队,通过采用rPET(再生聚酯)包装和“无标签”设计推动循环包装。这些举措旨在降低碳排放、提升效率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正持产品:通过拓展健康可持续产品组合,倡导负责任消费与回收,引导消费者做出更好选择。
我们深知仅靠内部行动远远不够,开放创新与跨界合作至关重要。我们与初创企业合作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农业和气候变化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导师指导、实地测试和资源网络,我们助力创新方案实现规模化应用。
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端到端的方法——既要变革自身运营,也要赋能合作伙伴与供应商,既要联动消费者,也要推动全行业创新。当这些行动形成合力时,就能为亚太地区创造环境、社会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质性进步。
《21世纪》:在与初创企业的试点合作后,你认为哪些可持续发展经验可推广?
艾什利·布朗:在与绿色加速器初创企业的合作中,我们认为让可持续发展规模化有三大关键要素:协同合作、体系化支持与开放创新。
合作解锁影响力:倍奇能源的食废转能源技术和微构工场的可降解农膜与百事的运营专长结合,创新方案得以实现规模化应用;
支持加速落地:早期解决方案很难独自成功,跨部门导师指导、价值链资源对接和实地测试是通往商业可行性的关键桥梁;
创新驱动系统变革:无论是在减碳、循环经济还是土壤健康领域,我们通过试点积累的经验,正在百事价值链乃至整个行业产生辐射效应。
这些经验清晰表明:协同合作、体系化支持与开放创新是推动解决方案从概念走向大规模落地的核心要素。
拥抱增长新机遇
《21世纪》:展望未来,我们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多远?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艾什利·布朗: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正在推进,但进程并不均衡。这个占全球人口近60%的地区,在资源效率、粮食系统韧性和气候适应方面面临复杂挑战。令人鼓舞的是,我们看到初创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正在开创符合中国“双碳”目标与全球愿景的创新技术。
亚太地区的挑战并非缺乏创新,而是如何将优秀的创意转化为能在多样市场中应用的商业化解决方案。有限的资本增长渠道、分散的法规体系以及成熟度各不相同的供应链体系,往往拖慢了创新落地。即使是最具潜力的技术,也需要体系化支持和跨部门协作来实现商业可行性。
“绿色加速器项目”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导师指导、运营专长和试点机会,帮助其完善商业模式并验证实际影响,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否成为区域增长引擎和共同标准,将取决于政策、投资与企业协作能否形成合力。
《21世纪》:在中国企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旅途中,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如何推动小企业主动拥抱可持续发展?
艾什利·布朗: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首先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核心商业战略。尽管亚太区39%的中小企业认为ESG目标与增长目标难以兼顾,但可持续实践往往能带来效率提升、激发创新并增强长期竞争力。
对中小企业而言,关键要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增长机遇。它能建立消费者信任、降低资源风险、打开新市场通道。
鼓励机制源于支持性生态。知识共享、试点机会和合作伙伴关系让中小企业能在低风险环境中尝试创新并展现切实成果。
归根结底,可持续发展既是责任也是机遇。当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与业务重点和明确回报相结合时,就会主动拥抱它——不是出于合规义务,而是源于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