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9日讯(记者闫军)被动“固收+”要来了,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股债恒定ETF有望年内落地。
近日,有基金公司收到交易所通知,针对股债恒定ETF产品进行系统改造,改造需要在10月底之前完成。目前接到系统改造通知的基金公司并不少,既有头部ETF大厂,也有今年表现亮眼的中型公司。据悉,系统改造后,股债恒定ETF最快将于11月到12月迎来上报。
未来股债恒定ETF上报获批,ETF类型将从宽基指数、策略指数(如红利、自由现金流),进一步向多资产指数延伸,丰富指数版图,助力“长钱长投”生态建设。
对于投资者而言,股债恒定指数可以理解为被动“固收+”策略,投资者可以清晰把握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从而更便捷地实现资产配置目标;从基金公司产品布局的角度,工具箱进一步扩容,“极致工具化”思维有利于应对市场变化,把握结构性机遇做大规模。
股债恒定ETF有望年底落地,已有系列指数发布
股债恒定ETF,就是跟踪股债恒定相关指数的ETF,顾名思义,股债恒定指数是“股票+债券”两类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不同股债配置比例的资产配置工具,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自动固定股债搭配比例以匹配投资者风险偏好。
对于股债恒定ETF上报,一方面是基金公司早有布局的计划,另一方面销售费率新规之下,短期赎回费高企推动行业进一步向场内转型。随着交易所要求基金公司对系统进行改造,股债恒定ETF的上报也迎来了明确进展。“系统改造需要打通股、债交易,如果10月底之前能顺利完成的话,相关ETF产品的上报将在11月至12月进行。”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除了基金公司在系统改造,银行等代销渠道也在加快布局步伐。从客群匹配度来看,股债恒定ETF与银行客群匹配度也非常高,因为不少银行也在积极争取托管,并在销售环节发力。
股债恒定指数在也迎来了密集的发布,在2024年11月21日,中证指数公司分别发布上证红利股债、中证红利股债大系列指数。到了2025年指数发布更为密集,1月17日发布800红利低波股债系列指数;5月14日,中证指数又同时发布三大股债恒定系列指数:A500交易所股债、现金流交易所股债和红利低波交易所股债系列指数。
不少系列设置了5/95、10/90、15/85、20/80、30/70等不同的股债比例,以更好匹配投资者需求。除了比例恒定设置,上述指数还会根据市场周期波动进行再平衡从而达到“高抛低吸”的效果,最终提升组合长期收益率。简单而言,以股债10/90比例来看,如果权益市场涨幅较多,指数会定期调仓,卖掉部分股票配置,或者多配置债券以达到比例的稳定。
财联社记者也了解到,股债恒定指数将采取季度调仓的方式平衡相关比例。
公募、投顾等热议场内版“固收+”
未来股债恒定ETF落地,将补齐ETF多资产配置版图,基金公司自然希望能够在产品上获得优先入场券,不过投顾对这一产品更为期待。
华南某券商投顾部门负责人表示,基金投顾就是根据客户的收益目标和风险承受,在投资端选择不同的权益比然后动态平衡,如果有这类股债恒定ETF出现,投顾可以不用考虑“投”的问题,只需要做好“顾”即可。
股债恒定ETF有明显的风险收益特征,也符合机构资金的配置需求。有公募人士指出,在“长钱长投”的监管引导之下,银行和保险均有驱动力做大权益投资,收益率方面,国内将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纯债收益率太低,投资者愿意适度提高对波动的容忍,换取更高的收益,这也是固收+产品备受青睐的原因。
此外,相对主动产品尽调复杂、观察周期长,机构投向股债恒定ETF这类被动固收+产品,指数规则制定清晰固定,风格不会漂移,如果指数表现不佳,直接切换指数即可,投资压力较小。此外,在销售服务费征求意见之下,场内产品不受高额赎回费限制,更具优势。
不过,也有机构人士提出争议,股债恒定指数更像是一个二级债基的基准,股债比例恒定设置了清晰的规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择时问题,但是场内“固收+”的投资人群目前来看,可能还不够清晰。此外,如果采取实物申赎,就需要一篮子股票+一篮子债券去申赎份额,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股债恒定相关场外指数产品有利于引导基民定投,但以ETF场内形式出现,日内波动可能也并不低。”上述人士也担忧,产品规模增大后,申赎需求可能会加大股债的相关性,加剧同涨同跌。
基金公司再次面临ETF差异化突围的机遇
更多基金公司认为,股债恒定ETF是大势所趋,也是公司布局的方向。ETF同质化竞争激烈,半数产品管理费难覆盖成本,尤为需引入市场化机构丰富指数供给,宽基、策略风格、QDII、债券ETF等类型之外,多资产ETF自然是新方向,不仅能丰富市场生态,也有利于投资者的选择。
从基金公司发展的维度来看,ETF头部大厂强者恒强,不论是宽基还是风格策略均有广泛的布局,而中小基金公司正在借特色策略谋求突围,以最近兴证全球基金“ETF长子”上报为例,首只产品选择了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这条指数发布时间仅半年多,尚有先发优势,成分股也更为聚焦优质资产。
在基金公司看来,ETF的发展远不止于此,未来还可以与大宗交易、主动管理及QDII资源结合,拓展新兴市场和衍生品联动场景。因此,每一次创新产品的出现,不论是大厂还是新秀,都是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