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认证认可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消息,《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规范指南(征求意见稿)》已于28日在该平台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提出,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立项,旨在明确对可持续发展报告开展鉴证的鉴证原则、鉴证过程及能力要求,以及规范第三方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活动,提高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活动的质量和公信力。
今年7月以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多次召开线上线下会议,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证券报、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中国电子、招商局集团、国新咨询、当升科技、中银保险等。
在可持续发展与ESG理念逐渐普及、政策指引相继发布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共有252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ESG)报告,披露率达到46.4%。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成为企业展示自身品牌实力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渠道。同时,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不乏存在内容不实、虚假宣传、缺乏实质性的情况,影响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信度。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质性,成为投资方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问题。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开展鉴证成为趋势。目前,国内已经发布几十项ESG团标标准,但在可持续报告鉴证方面尚缺乏行标和国标。《指南》将填补国内鉴证标准的空白。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工作的需遵循的七大核心准则,具体包括:职业素养、能力胜任、独立性、保密性、公正表述、基于证据的方法、基于风险的方法。其中提到,鉴证机构及其人员应独立于报告组织,双方没有利益冲突;鉴证人员应具备开展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业务所需的特定知识、技能、资质等。
《征求意见稿》将鉴证过程划分为6个核心阶段,包括鉴证申请,鉴证策划,鉴证实施,鉴证声明和鉴证报告,鉴证复核、决定和签发,后续信息处理。鉴证机构将对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保证等级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征求意见稿》在附录中,从鉴证深度、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证据充分性、风险水平等不同维度区分了合理保证与有限保证的区别。最终,鉴证机构应按协议签发鉴证声明和鉴证报告。
鉴证实施阶段,《征求意见稿》规范了实施步骤与要求。如在证据收集方面,采用文件审查、访谈、现场观察等七类方法,确保证据“可追溯、可验证、与目标匹配”;提出与治理层沟通,对重大错误陈述、内控缺陷等问题建立书面沟通机制,确保问题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