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机械行业将通过供需协同发力,推动2025—2026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3.5%左右、突破10万亿元,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
《方案》明确,未来两年机械行业需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在规模层面,除达成营收目标外,重点细分行业规模将稳中有升;质量上,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为实现目标,《方案》从三方面部署14项重点任务。在扩大有效需求上,国内国外双向发力:国内通过推进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激活工业、铁路、农机、医疗等存量市场,同时培育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新场景,带动服务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等新需求;国际依托RCEP、“一带一路”等合作机制,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助力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走出去”。
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是核心抓手。《方案》提出,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攻关工业母机、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与中试平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基础零部件可靠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与装备融合,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
激发行业活力方面,《方案》聚焦企业发展痛点,提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在工业母机、农机装备等领域打造单项冠军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打造装备制造基地;加大助企惠企力度,解决账款拖欠问题,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人士表示,当前,机械行业面临着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国内需求不足、非理性竞争加剧等问题,行业稳定运行面临着挑战。亟需总结上一轮稳增长工作经验,启动实施新一轮稳增长工作,推动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工业经济稳定运行。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央地联动与部门协同;加大政策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提供金融助力;建立运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解决行业发展难题,推动机械行业实现高质量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