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并连续3年突破历史纪录,2024年达13529亿元,预计‘十四五’时期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超5.4万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1.6倍。”9月29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项,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优化。
李国英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水利建设能够完成如此大规模投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高度重视。把水利作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将水利作为重点支持领域;2024年、2025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主要用于“两重”建设,仍将水利作为重点支持领域。这些重大部署、支持政策,是推动水利建设全面提速的根本原因。“十四五”前4年各级财政年均投入水利建设7042亿元,比“十三五”增长33.9%。
第二,部门协调配合拓展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水利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积极拓展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十四五”前4年年均使用非财政资金3957亿元,是“十三五”的2.3倍。
第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水利项目建设,特别是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十四五”前4年社会资本年均投入1040亿元,是“十三五”的1.8倍。
“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建成水库9.5万座、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大中型灌区6924处、堤防31.8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李国英说。
随着我国水库类型、数量、高坝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水利部门也坚持把确保大坝安全作为第一要求,致力构建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
例如在构建智能大坝方面,据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水利部全面启动12座智能大坝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国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平台基本建成,11814座水库开展矩阵建设,完成6.2万余座水库的雨水情测报设施、5.5万余座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了安全风险感知预报能力。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未来趋势,也是发展方向。”张祥伟称,“十四五”以来,水利部门系统谋划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即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有效赋能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业务应用,强化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成为推动水利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但全国用水总量却实现零增长。
对此,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解释称,一方面,水利部门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协同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节水行动,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水利部门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农业、工业、城镇三大领域节水制度政策体系,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利用转变等。
“2024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17.7%和23.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十三五’末的0.565提高到0.58。”李国英表示,下一步,水利部门将在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十五五”工作,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