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兴的武汉,再次迎来一群特殊的“探路者”。
9月25日至27日,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流域治理专家、生态与文化学者奔赴于此,参与2025“大河对话”。他们聚焦如何将文明传承融入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议题,共同探讨人类与江河的共生之道。
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与文明交汇之地,湖北省及武汉市以“一江碧水永续东流”的生动实践为对话筑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治水智慧。这场以水为纽带的对话,不仅呈现了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中的协同发展成果,更试图以长江治理实践为样本,推动世界大河文明深度互鉴,为全球水安全时代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写下江河文明的当代注脚。

长江治理迈入新阶段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治理历程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跃升。从历史上“治水兴邦”的大禹精神,到当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转型,长江治理的征程,是一部从“开发优先”到“生态优先”的转型史。
2016年,重庆召开首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首次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长江治理定下基调。2018年的武汉座谈会则聚焦“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2023年南昌座谈会进一步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过去十年间,中国在扎实推进自身江河湖泊保护的同时,亦坚定致力于促进全球水安全、推动全球水繁荣,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水治理中落地生根。十年磨一剑,时至今日长江生态实现历史性转折。新华社研究院《碧水奔腾万里情——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启示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显示,长江干流已连续5年保持Ⅱ类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跃升至超98%;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至1249头,较2017年增长23.4%。
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超大城市的武汉,在长江治理方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武汉段及重点支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成城市新名片。湖泊治理成果突出,水质优良湖泊数量从“十三五”末的24个增至51个,劣Ⅴ类湖泊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清零”。东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水下森林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 长江十年禁渔推进,“江豚回归江城”计划落地见效,形成三个稳定江豚种群。
在武汉的实践中,长江治理逐步向注重“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转变,推动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一体化提升。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相关负责人在论坛中指出:“三峡集团在长江大保护中累计投资超1200亿元,覆盖沿江11省市,助力城镇污水治理与生态修复,通过‘以鱼护水’模式放流中华鲟等珍稀鱼类超3000万尾。”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工程作为长江治理的国之重器,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年均发电量约3000亿度,满足超3亿人用电需求。同时,通过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累计拦洪近70次,拦蓄洪水超2200亿立方米,筑牢了长江水旱灾害防御屏障。
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绿色发展便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长江经济带贡献了全国超45%的GDP,而武汉作为中部枢纽,依托黄金水道优势,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显示,武汉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十三五”末下降17.7%。全市绿色环保产业完成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规模超5000亿元,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地。长江治理的成效,正成为湖北及武汉迈向绿色崛起的核心支撑。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全球旱灾和洪灾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保护大河不仅仅意味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它也意味着我们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保护人类未来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指出,河流是文明之源,也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国际水资源协会主席李原园分析称:“气候变化与土地植被变化两大挑战威胁着河流系统安全。近100年气候变化加剧,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增多,危及自然体系与人类生存。要实现河流治理目标需从国家层级综合考量,充分关联土地、农业、城市发展、工业等多维度。”
这种全局性和协同增效型的管理方式也在倒逼科技创新来提升大河治理水平。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菲利普·顾博维尔分析称:“数字孪生技术可通过实时模拟流域动态,提升防洪、供水、生态调控的精准性。其不仅在中国应用广泛,在法国、日本等也被应用于监测水厂设备运行、改善服务,应对洪灾预警与处理等方面。”
近年来,武汉通过引入前沿科技,如数字孪生技术、靶向污水处理技术、智能监测系统等,推动长江治理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了从传统“九龙治水”向系统化、精准化治理的转型。
例如,武汉首创的污水处理“靶向技术”,精准去除污水氮、磷等有机污染物,从源头遏制静缓流水体黑臭、蓝藻水华,成功解决汤逊湖水污染难题;武汉在长江水利委员会部署的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字孪生汉江在汉江流域6项水量调度计划的编制、助力汉江2024年第1号洪水防御中充分发挥“四预”功能,为取得秋汛防御与汛后蓄水双胜利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
此外,长江中游武汉段开展了水生生物资源及栖息地监测工作,建成水生哺乳动物声影像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用数字技术保护江豚,赋能生态长江。一系列中国治水的智慧正从武汉走向世界。
文化赋能新范式
文化是河流的灵魂,“大河对话”亦是不同文化交织、赋能区域发展的思想碰撞。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以《梭罗河》文化符号推动全民护水的经验为例,指出其与中国“十年禁渔”政策异曲同工,强调全球水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他呼吁通过国际合作激发切实承诺,确保大河“清澈流淌、滋养生命、永续传承”。
这一国际共识正在长江流域转化为生动实践。武汉正在筹建的长江文化主题博物馆,作为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将与“大河对话”平台形成共振,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为流域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事实上,当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已进入系统推进阶段。2021年启动建设后,2025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发布,覆盖上海至青海13个省(区、市),将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置于首位,同时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加速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
同时,武汉正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抓手,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市拥有121家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及9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通过建立文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联动非遗展览等举措,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
武汉,这座因水而兴的江城,以“大河对话”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了生态修复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东湖绿道串联城市绿肺,江豚湾成为“微笑天使”的家园,长江文明馆诉说着千年文脉。长江的故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注脚,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大河文明在对话中交融,全球水安全的未来,正从长江之畔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