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贴近中国本地市场,全球工程材料巨头恩骅力今年9月于上海虹桥启用了中国体验共创中心,以进一步践行“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亚洲”的战略。
由帝斯曼工程材料(DEM)和朗盛高性能材料(HPM)合并成立的恩骅力,近些年抓住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已经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储能连接器等关键领域建立了技术壁垒。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恩骅力亚太区总裁兼亚太区商务总监张振宇表示:“新能源汽车依然是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我们看好并会继续加强在新能源汽车材料领域的研发。”
当下,全球的供应链正在经历重组,而中国与东盟已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张振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不仅是恩骅力的战略市场,更是驱动整个亚洲发展的引擎。我们计划快速复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绿色复合材料等领域的成功经验至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通过强化区域供应链协同与开放技术共享平台,加速亚洲市场一体化进程。”
事实上,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化工作为一个基础性产业正在连接并助力能源及各类基础原料及下游细分领域,并且在塑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大有可为。其中,中国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元的创新增长需求。
“以前我们在中国市场做生意的时候,客户基本上来自于欧美国家,他们都是指定需求。但是自从中国的手机、新能源汽车,甚至如今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行业出现后,越来越多的创新都是在中国落地——中国客户的合作逻辑也随之改变,从‘指定需求’转向‘开放式创新’。”张振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的需求执行,都是我们与客户坐下来一起谈、共同参与完成的。”
以新能源汽车材料研发为例,张振宇总结了几个研发方向:集成化、小型化、轻量化和自动化。“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产品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这个产品研发一定是跟客户的应用结合在一起。”
除了新能源汽车材料,恩骅力目前也对数据中心赛道产生了兴趣。
“中国市场的材料需求正在发生迭代,目前大家看到最火的两个赛道:机器人和数据中心,接下来我们很多资源将会倾向于这里。”张振宇告诉记者,AI的背后是数据中心,而数据中心需要电力的支撑,其中涉及的储能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将是公司未来“施展拳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