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举行9月份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行动。其中,在资金上,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为企业使用算力服务提供补贴,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
而在9月26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中也提到,“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发放‘数据券’‘算法券’”,旨在切实降低企业在数据治理与数据应用过程中的成本,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发展赋能。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委会主任陈晓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券”“算法券”等创新补贴工具能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核心在于实现降成本与促流通双重价值,并带动产业生态优化。从降成本看,其通过精准财政补贴,减轻企业数据采购、算法研发等资金压力,有助于中小微企业突破数字化投入门槛,让更多企业主体参与创新;从促流通看,通过“补贴券”搭建资源对接纽带,引导龙头企业开放数据与技术,不仅能推动数据要素在产业链高效流动,缓解流通不畅、资源失衡问题,还能加速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协同”的数字产业生态,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当下,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发挥其乘数效应,对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至关重要。
为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地见效,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工具创新层面持续发力,各类“补贴券”(含数据券、算法券、算力券、语料券、训力券、数据要素券等一系列针对性补贴工具)先后涌现,为数字技术创新与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补贴券”政策已在全国多地密集落地并呈现品类多元、精准滴灌的特征。其中,“算力券”成为普及度最高的补贴工具,成都、青岛等十余城陆续推出,覆盖企业算力租赁、模型训练等需求;深圳等地则聚焦大模型发展核心痛点,推出“算力语料券”,为企业采购高质量数据、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提供支撑;“数据券”与“模型券”等特色工具同步发力,例如,芜湖通过“数据券+算力券”双政策组合,以千万元级资金撬动数据产品采购与算力资源利用;东莞专项推出“模型券”补贴企业API调用成本等。
觅峯集团总经理、企链接首席架构师徐晓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补贴券”的本质是将财政资金转化为“可计价、可流通、可核销”的标准化结算凭证。这种创新把补贴从事后报销改成事前抵扣,企业采购数据、算力时可直接冲抵成本,能即时降低数字要素投入边际成本,激发潜在需求。更关键的是,它构建了“政府补一点、平台让一点、企业掏一点”的三方协同机制。当企业参与数据交易、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提升,市场订单增长后,数据、算力等要素的真实交易价格会更精准,最终助力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对于“补贴券”工具的未来发展趋势,陈晓华表示,除“补贴券”现有工具外,可从四个维度探索创新方向:一是推出“数据资产质押贷”风险补偿工具,联合金融机构设立准备金,为企业数据资产质押贷款提供利息补贴或坏账补偿,缓解融资压力;二是发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定向券,支持企业获取交通、医疗等公共数据授权,绑定安全责任条款保障合规;三是设立“数据服务生态”奖励券,按服务数量与质量奖励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合规咨询、标注等服务的机构,完善服务生态;四是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发行跨区域算力兑换券,允许企业用闲置算力抵扣采购成本,优化算力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