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将至,9月27日,《证券日报》记者在北京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走访时注意到,各类蔬菜、水果、肉类等民生商品供应充足,摊位前人来人往,不少市民选择提前选购节日所需商品,节日氛围愈发浓厚。在供应充足和政策保驾护航的双重作用下,今年“双节”期间的市场有望保持供给平稳、价格温和,为节日消费营造良好氛围。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认为,假期是消费的小高峰,保障商品充足供应与价格稳定能够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满足激增的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同时,保供稳价也能向经营者、消费者传递出政府发力维护市场稳定运行的积极信号,有助于稳定预期、增强信心。
“双节”临近需求升温
“水果整体价格比较稳定,没有大幅波动。”一位新发地商户向记者表示,目前各类蔬果的供货渠道畅通,市场库存也比较充裕。
据新发地市场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节前采购需求的持续增加,新发地市场水果交易量比平时多出20%,总量稳定在1.3万吨左右。水果总体价格为7.92元/公斤,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最近阳澄湖刚开湖,很多来买大闸蟹的顾客都是准备过节送人的。”在水产销售区,一位商户告诉记者,受节日影响,大闸蟹、鲍鱼等品类的需求增加,价格会有一定上调,但幅度不大。
记者从新发地市场处了解到,节前海鲜大礼包的需求逐日增加,成为走亲访友的必备选项。其中,海参、鲍鱼、梭子蟹、带鱼、海白虾的销量较大。市场每天海鲜水产交易量超过2000吨,比平时高出30%。
从全国农产品价格情况来看,据农业农村部监测,9月28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18.85,“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19.75。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03元/公斤,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平均价格为6.97元/公斤,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9.17元/公斤。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节日往往是消费的高峰期,人们对于各类节庆食品和民生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保供稳价能够确保消费者在节日期间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所需的商品,满足节日期间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政策发力保供稳价
为保障节假日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供应物丰价稳、促进市场消费,近日,多地出台了相关举措。
例如,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9月29日发布,为保障国庆、中秋期间重要民生商品及旅游市场价格平稳有序,牵头会同商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文化旅游等多部门,提前统筹部署,通过召开节前保供稳价联席会议研判风险,并采取三项关键措施:加强粮油肉蛋菜等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执行日监测、日报告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与区级联动,共同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维护假日市场良好秩序。福州市商务局于9月29日发布《力争量足价稳——福州国庆中秋期间市场保供五条措施》,通过启动日报制度加强市场监测预警,依托全市16万亩蔬菜基地和41家副食品基地保障本地生产,同时加强5万头生猪活体储备和1000吨冻猪肉储备管理,协调重点企业加大投放力度,确保肉菜蛋等主要副食品量足价稳。六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9月22日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中秋、国庆节期间“惠民菜篮子”运行的通知》,明确9月29日至10月8日活动期间,“惠民菜篮子”商店每日惠民销售的蔬菜价格将低于市场均价20%以上,猪肉及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低于市场均价5%以上。
9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带队在北京调研国庆中秋节前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及重要民生商品稳价保质等工作时表示,要加强价格监测,加大巡查检查力度,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9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暨“三秋”生产视频会,提出要稳定“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抓好冬春蔬菜稳产保供,强化生猪产能综合调控,持续抓好肉牛奶牛产业纾困,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该会议与国庆中秋保供稳价有着紧密关系,会议的各项部署有助于保障节日期间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和价格平稳。
“要进一步助力节日消费实现‘物丰价稳’,还可以在生产、流通和监管环节持续发力。”袁帅建议,在供应端,应鼓励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完善储备体系;在流通环节,要优化物流配送,降低运输损耗和成本;在市场监管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并建立健全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