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工信微报发布消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目标,2025年至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和民生事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行业,是工业经济“压舱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方案》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多方协同激发行业增长活力,提出三方面14项重点任务和3项保障措施。
一是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针对机械行业70%的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各行业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是稳出口主战场的特点,从国内国外两方面,提出深挖国内存量市场潜力、培育壮大新需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深化开放合作等5项任务,不断增强机械行业稳增长牵引力。
二是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针对当前机械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上升、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慢、高端装备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等5项任务,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在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任务中,《方案》明确,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加强通用大模型和机械行业大模型研发,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材料、北斗导航等新兴技术与装备融合创新。
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陈柏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现有实践来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产业与民生两端均成效显著。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利用新技术发展高端装备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举措,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三是激发行业增长活力。针对当前机械行业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行业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助企惠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等4项任务,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针对梯度培育优质企业任务,《方案》提出,利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产业发展基金等现有政策渠道资源,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培育若干世界一流企业,在工业母机、农机装备、仪器仪表、机器人、医疗装备、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能够整合金融资源与产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助力企业解决资金难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产业发展基金则可通过直接投资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和新兴市场实现突破。
张翠霞称:“这些政策渠道资源的利用,为企业成长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机械行业优质企业也成为繁荣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石,一方面,优质企业的上市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投资标的,丰富了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优质企业的稳健发展又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整体质量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