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记者袁秀丽)9月28日,以“人民城市有机更新”为主题的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暨城市更新体验周在海淀区中关村广场开幕。该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旨在纵深推进北京市城市更新工作,通过吸引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北京模式”。
今年在225个申报项目中评选出40个项目,包括14个“最佳实践”,26个“优秀项目”。这些项目体现出北京城市更新实践从“项目化”走向“体系化”、从“单体更新”迈向“片区统筹”、从“政府主导”迈向“多元参与”的演变趋势。
发布案例指引,为更新实践提供政策“工具箱”
北京市委城工委副主任、副市长穆鹏在致辞中指出,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将更新内容从5大类12项扩展至8大类53项,“十四五”以来实施系列民生、发展、安全工程,成效显著:首都功能完善,中轴线申遗等成典范;民生福祉提升,改造老旧小区、平房院落等;发展动能增强,老旧厂房转型、商圈升级;韧性水平提升,更新管线、推进海绵城市等。
穆鹏强调,当前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北京将紧扣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坚持首善标准,通过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体制机制、深化政策创新、抓好项目实施等举措,以城市更新强功能、促发展、惠民生,形成更多可视化成果与可推广经验。
作为北京城市更新联盟联席轮值主席单位代表,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金良提到,建设银行发起成立北京城市更新联盟三年多来,聚合全产业链力量,构建起联盟平台和对接体系。目前已吸纳众多理事与会员单位,打造诸多可持续、可复制项目。作为发起者,建行创新模式,强化协同服务,已为超250个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9月28日,在同期举办的北京城市更新政策交流研讨会上,发布了《北京市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土地政策应用案例指引》。该指引收录了19个涵盖居住、产业、设施、公共空间及区域综合等类型的代表性案例,为各类项目实施提供了可参考的政策应用样本,将助力市场主体和政府部门更好地理解、用足、用好现有政策。
表彰最佳实践,树立城市更新“北京样板”
开幕式现场还对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进行表彰。本届评选共收到225个申报项目,经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40个项目脱颖而出,包括14个“最佳实践”,26个“优秀项目”,涵盖居住、产业、公共空间多种类型。
其中包括区校共建实现产城融合、为国家级实验室提供空间保障的清华大学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项目;传承皇城文脉、激发业态赋新的景山三眼井启动区平房院落及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项目;商圈提质带动区域升级、激发整个街道活力的规划引领下的三里屯国际商居融合片区式更新(一期)项目;一体化提升地下空间、商业空间和城市绿地广场、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的中关村西区及大融城更新改造项目等。
自2022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三年内共评出了40个最佳实践、58个优秀项目。2025年是开展评选活动的第四年,也是城市更新工作推进的重要里程碑之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是指导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纲领性文件;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城市更新赋予了新目标、新内涵和新使命。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参与申报的近200家实施主体中,涵盖了央企、市区属企业和民企。项目总投资额约769亿元,其中市场主体投资约443亿元,体现出市场参与的广泛性与积极性。标志着北京城市更新进入了多方共建、可持续推进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