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30 01:49:30 股吧网页版
上海农业面临的问题挑战与“都市化”农业战略框架建议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吴大器 孙文华

  上海耕地面积仅为251.4万亩,在此背景下,大规模发展农业显然并不切实际。尽管如此,上海却拥有一个2500万人口的庞大市场,这一规模堪比澳大利亚全国人口。上海不应仅仅局限于有限的“小耕地”,而应充分发挥其“大市场”的潜力,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向“都市化”农业的新高度,引领长三角地区实现绿色一体化发展。

  “十四五”规划上海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但上海的农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例如,上海的年蔬菜消费量约为780万吨,其中75%至80%依赖于外地输入。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聚焦于科技创新,虽然拓展了都市农业的内涵,但尚未充分发挥上海“大市场”的潜力。对此,上海区域经济应用创新智库开展了调研及研究。

  一、从小耕地到大市场,超大型城市农业亟待优化定位

  (一)上海农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征演变分析

  上海与其他省市乡村相比,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上海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显著高于其他省市。例如,上海“农交所”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截至2023年底,上海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约166万亩,农村承包地流转总面积约152万亩,流转率约91.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首位。上海农村居民能够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较为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二是上海地铁站站点覆盖城郊,且站点密度较高,这改变了上海农村的区位、交通、价值及功能。例如,许多在城区工作的外来人员会集中居住在郊区地铁站附近的公寓,地铁站沿线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关键节点。

  三是上海都市新兴业态已呈现涉农产品供应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紧密对接。诸如宠物经济、创新茶饮、健康绿色餐饮等涉农新业态,在上海的商业领域展现出强劲的消费潜力;而花卉园艺、便捷养护植物、中医养生等农业衍生的生活方式,亦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上海郊区农业面临的挑战

  1、土地约束

  上海的耕地少,土地流转成本高,且流转后的农场主面临着外来农产品的市场冲击。在调研中发现,土地流转存在租金违约等问题,这表明上海本地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一定的市场风险。由于土地流转直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间接影响上海本地村民的收入,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2、产业链发展不足

  由于上海农村产业用地的限制,导致上海农产品深加工的比例偏低,同时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普及率亦不尽人意,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3、人才资源短缺

  上海农业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现行规划中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人才评估体系仍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导向,缺乏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机制。此外,上海农业劳动者的平均年龄偏大,具备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比例较低。

  二、对标国际都市圈,寻找少地胜多地的密码

  1、借鉴荷兰温室农业突破上海土地约束

  荷兰通过推广高度发达、高效运作的温室农业,形成了从种子研发、种苗培育、生产管理到市场销售全程覆盖的完整产业链,使荷兰以不足世界0.02%的农业人口、不到世界0.07%的耕地,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农业净出口国。

  2、借鉴东京都市圈农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提升科技含量

  东京都市圈的内圈(东京都)作为科技创新中枢,主导农业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中圈(埼玉、千叶等县),构建了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外圈(茨城、群马等)则成为专业化生产基地,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这种“研发—流通—生产”的功能分布,使土地生产率提升2.3倍,物流成本降低40%。

  3、借鉴国内都市化农业融合业态和人才培育机制

  广州、南京等城市推动“都市化农业+商业文旅”等创新模式,将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了农业的价值链。在人才培育方面,南京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培育农业“头雁种苗”,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以“消”兴“农”,上海“都市化”农业行动路径

  综上分析,上海要避开农业缺地的短板,扬上海“大市场”之长,将上海的都市化农业打造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亮点。

  建议将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提升为“都市化农业”,以“城市消费”带动“农业生产”,以“城市商业业态融合”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并树立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一是成为我国“农业融合”(农融)高科技的策源地,推动上海农产品“少而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品牌特征。二是依托郊区五大新城建设,围绕都市主城区,打造城乡生态融合(乡融)的都市化农业生态圈。三是农业农产品融合消费(消融)的延伸,推动“农文商旅展金”融合发展。四是以都市化农业推动长三角示范区“绿色”一体化(绿融)建设,构建以“上海”为首的,“沪江浙皖”共同建设的都市化农业绿色联盟。

  建议:

  1、农融策源:打响上海“三高”特征的“都市化”农业

  上海“都市化”农业以“高科技、高流转率、高附加值”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与绿色转型,构建与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体系,聚焦产业链升级与人才培育突破资源瓶颈。①建立统一的上海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集聚农业科技研发资源,为全国农业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或成果转化服务;②鼓励上海城郊开展“都市化农业科技孵化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化农业项目;③在郊区全面推广温室农业技术,采用“市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保险保一点、金融借一点”的多元投融资方式,助力上海农业向都市化现代化农业转型。

  2、乡融共生:以五大新城为环构建绿色消费生态圈

  突出以“消”兴“农”,以“绿”强“农”。①鼓励五大新城发展都市化农业新业态,包括:生态观光与文化体验,大力推进农业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功能开发;会展与节庆农业,支持发展会展农业、节庆农业等新业态。②鼓励上海发展绿色建筑(园艺与建筑融合)、阳台农业(农业高科技与居民家庭空间融合)、屋顶农业、园艺生活教育(农业与生活融合)、懒人家庭种植器(农业生产与人工智能融合)、中医膳食养生(农业生产与健康融合)等新兴“都市农业”消费业态,扩大大都市农业消费场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上海的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3、消融延伸:把全城消费场景拓展到农业新卖场

  上海农产品市场受外地农产品的冲击比较大,上海的土地流转率高、土地成本高,但未能确保土地经营者的收入,建议①农业农村委与商务委借鉴日本的政策经验,共同出台“地产地消”,让本地产的农产品优先在各类商业区内得到销售展示,以期确保本地农产品的转化率,稳定农民的财产性收入。②将农交所的“土地流转”交易与“地产地消”政策结合起来,优先支持投保的农场主或农业合作社享受“地产地消”政策,并结合“保险与金融”工具,推动金融服务农业主体。

  4、绿融一体:长三角共建绿色供应链联盟

  借助上海大市场优势,利用上海的外延蔬菜基地,拓展与长三角一体化联动。鼓励蔬菜集团牵头西郊等农产品市场的商户与长三角地区农场、合作社签订供销协议;推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绿色标准互认,建立长三角绿色金融政策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绿色消费券”,鼓励上海消费者到长三角生态旅游等,鼓励长三角消费者到上海消费绿色产品。

  5、才融合璧:培育产学研商金复合型“都市化”农业人才

  “都市化”农业离不开人才培育,需要建立都市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①重点培育农业高科技人才、土地流转经营人才、农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②鼓励产学研商金合作,推动都市化农业人才培育基地;③制定上海“都市化”农业人才评价体系,引进人才与上海落户政策相关联。

  (作者:上海区域经济应用创新枢纽首席教授吴大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孙文华)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