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30 02:08:50 股吧网页版
改革化险精准发力 织密金融稳定防护网
来源:上海证券报

  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大幅压降;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2025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50%……一系列变化见证“十四五”期间中国金融改革化险成效。

  金融稳,经济稳,我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为实体经济筑牢“安全屏障”。

  蹄疾步稳

  “一省一策”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

  2025年2月,河南农商银行“开门迎客”。作为河南规模最大的地方银行,它由河南农商联合银行、郑州农商银行等25家机构通过新设合并组建,全面承接这些机构的资产、负债、业务、人员等。原机构则“卸下”独立法人身份,转型为这家省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的分支机构。

  这是河南本轮农信系统改革的第二次“蜕变”。回溯至2023年,河南在省联社基础上设立了河南农商联合银行。这种“联合银行”模式,在成立省级独立法人机构的同时保留基层法人,形成“两级法人”架构,在浙江、广西等地区落地。如今河南转向的“统一法人”模式,则不再保留基层法人,这与辽宁、海南等地的改革实践相类似。

  作为“十四五”时期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重头戏”,我国农信社改革沿着“一省一策”、因地制宜的思路,理顺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推动系统重塑、化解不良“包袱”,通过新设重组合并等形式让中小机构得以“抱团取暖”,以规模效应为地方法人机构筑起更坚固的“抗风险屏障”。

  “5年来,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改革重塑之下,一些问题机构化解了历史“包袱”,重建了“造血”能力,在增强自身经营稳健性、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同时,也得以更好地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小金融机构“减量提质”成效显著,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从2019年的4600多家,降至2024年末的4295家,金融资源配置持续优化。

  “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措施包括:采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补充资本等措施,以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发挥存款保险的流动性救助作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提升中小机构公司治理水平,避免银行成为个别人的“提款机”,增强稳健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当前,我国的高风险机构数量、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均占比较小、风险可控。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9%,较2020年末的“1.84%”明显下行,资产质量总体向好。

  精准拆弹

  防范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

  几经辗转易手、面临大额银团贷款违约,上海大兴街项目历经20余年仍未完成拆迁安置;本土优质房企郑州康桥集团,也由于城改项目资金大量占压,经营一度步履维艰…… 近年来,一些房地产项目遭遇困境。

  作为金融纾困力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发挥其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地产开发运营、资产主动管理等能力,为“搁浅”项目和遇困房企注入生机:推动上海大兴街项目45亿元存量银团贷款风险化解,解决欠缴拆迁费6亿元,全面完成1006户拆迁安置,并推动项目正常开发建设;以 “股权收购+股权隔离+增量投入+联合建设”组合拳,对郑州康桥集团3个重点存量项目注入纾困资金并实施实质性重组……

  从房企积极自救到金融机构主动纾困,始终有金融支持政策“保驾护航”:多部门联合推出16条金融举措,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贷款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着眼于房地产市场需求端,央行优化调整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

  “房地产市场仍朝着止跌回稳方向迈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十四五”期间,我国积极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央行推动地方政府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化解债务风险,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债务重组,降低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和利息负担。相关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我国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水平大幅收敛。

  “当前经济运行正处于恢复发展、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地方债务与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相互关联,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婧对记者表示,财政金融协同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就是守住国民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底线、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意味着我国有条件保持正常的财政货币政策,为未来的宏观调控预留更多政策空间,也为提振经济增速赢得时间。

  监管提质

  筑牢金融稳定“堤坝”

  金融监管总局成立后,我国金融监管开创了新局面。李云泽日前表示,金融监管总局系统机构改革圆满收官,“四级垂管”架构有效运转,金融消保统筹工作扎实推进,省市县三级防非打非机制全面覆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得到全面强化。

  董希淼认为,“十四五”期间,金融监管总局推出的系列监管改革措施,包括实施“五大监管”、建立“四级垂管”架构、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构建“大消保”格局等,对于提升金融监管效能、防范金融风险、解决金融消费领域的民生痛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经取得积极成效。

  据悉,“四级垂管”是金融监管总局县域监管支局统一挂牌后,形成的“总局—省局—分局—支局”监管体系。

  “基层支局身处一线,能更及时地监测和预警地方金融风险,并配合地方政府化解风险。”董希淼表示,县级监管支局的设立和强化,极大地延伸了监管触角,提升了区域性风险防控能力。县级支局作为“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的落实者,也能更直接地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当地实体经济。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动的“大消保”格局已初步建成。董希淼认为,在“大消保”格局下,金融消费者投诉回应和纠纷解决的效率得到提升,多元化调解机制成功化解大量纠纷。同时,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