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近期,广州、邢台、湖州、宜宾等地密集召开相关会议,以期抢抓机遇。
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月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方面,抓紧把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入到具体项目上,后续将督促各个地方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在稳投资、促经济的政策工具箱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始终占据重要地位。5000亿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不仅在规模上实现突破,更在投向领域与运作机制上完成迭代升级。
多位受访专家分析,新型工具或将更多资金投向新兴产业与扩大消费等领域,尤其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方面。同时,该工具有望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协同发力,通过精准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发布会上,李超围绕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等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可以自主感知数据、信息、环境,自主进行任务规划、决策和执行,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的直接载体。”李超透露,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从三方面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快应用普及。
一是构建导向明确、尊重规律、规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政策指引,围绕技术支撑、应用推广、安全治理等方面提出原则导向和具体工作要求。二是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和开源共享,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各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培育发掘优质开源创新创业项目,形成开源示范效应。三是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推动市场扩容。
具体来看,在供给侧,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医疗、养老、出行等重点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打造更多实用、好用、用户爱用的新产品和新应用。在需求侧,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行业应用场景开放作为牵引,创新消费补贴方式,加快推动智能终端、智能体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李超透露,在政策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两重”建设中支持国产算力、模型、语料库发展,加大“两新”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将更多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