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文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8天长假即将来临,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围绕“假期收益”的营销活动持续升温。各类“9天收益计息”“14天收益连享”的宣传话术密集出现,机构通过发布理财攻略、推出专属产品等方式争抢闲置资金,为投资者提供假期理财新选择。
目前,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已上线假期专属理财方案,核心逻辑均为“提前布局、节前确认”。以工银理财为例,其9月25日发布的“节前理财攻略”显示,投资者若在9月29日交易时间内买入指定现金管理类或开放式理财产品,9月30日即可确认份额,从而享受9月30日至10月8日的9天假期收益。招银理财则在9月24日的公告中建议,可通过“现金理财+短债理财”组合实现“人闲钱不闲”。现金理财方面,9月29日24:00前买入24小时营业的现金类产品,可多享9天收益;短债理财方面,9月30日17:00前买入招银短债理财,同样能覆盖假期收益周期。
平安理财、民生理财、南银理财等机构也纷纷跟进,推出“节前买入、假期计息”的同类产品,涵盖现金管理、短期纯债等多个类型,进一步拓宽了投资者的选择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产品的时间窗口相对固定,多数要求9月29日前完成认购、9月30日确认份额,若错过则无法享受假期收益,投资者需留意时间节点。
若未能赶上常规产品的认购期,也可关注“延时申赎”类产品及灵活配置方案。部分理财公司和银行为提升投资灵活性,将部分产品的申购、赎回时间延长至每日20点甚至是24点,投资者即使在9月30日交易时间外买入,仍有机会享受假期收益,打破了传统交易时间的限制。
此外,东方证券等机构推荐的“国债逆回购+场内流动性理财”组合也值得关注。具体操作分为两步:9月29日15:30前买入9月30日资金可用的国债逆回购产品,获取一笔收益;9月30日15:00前再将可用资金买入T+0类ETF,叠加享受假期票息收益,实现“一份本金、双重收益”的配置效果。
除理财产品外,通知存款和国债逆回购也是稳健型投资者的可选方向。7天期通知存款保本保息,当前利率约0.65%,显著高于0.25%的活期存款利率,适合短期闲置资金存放。若投资者已开通证券账户,可参与国债逆回购,操作便捷且风险较低,同样能覆盖假期收益周期。
不过,假期理财需警惕三类风险,避免收益不及预期。首先是募集期收益损耗风险。处于募集期的理财产品,资金在募集阶段仅按活期利率计息,而非产品标注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以“双节”为例,若某产品募集期包含整个假期,投资者看似“提前布局”,实则假期期间仅能获得活期收益,需仔细计算募集期与计息期的时间差。
其次是流动性匹配风险。部分产品在封闭期内无法提前赎回,投资者需提前梳理假期资金使用需求,若有旅游、消费、应急等支出计划,应优先选择开放式、申赎灵活的产品,避免因资金锁定影响使用。
最后是市场波动风险。无论是短债理财还是债券型产品,均受市场环境影响,长假期间宏观经济数据、政策变化等因素可能引发市场波动,进而影响产品收益。投资者需理性看待收益预期,避免因短期波动产生情绪波动,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产品,而非盲目追逐“高收益”宣传。
总而言之,假期理财的核心在于“提前规划、精准匹配”。投资者需结合资金闲置时长、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产品类型与配置方案,才能真正实现“人闲钱不闲”,让闲置资金在假期持续创造价值。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