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凌晨的大学宿舍,敲击键盘的声音、梦话声与耳机里的音乐声交织……这是无数大学生熟悉的“宿舍交响乐”,也是宿舍关系矛盾的缩影。日前,南京某高校要求新生入学时填写调查问卷,由AI依据睡眠习惯、卫生标准和噪声耐受度匹配舍友,引发关注。此前,四川、浙江等地高校也推出过类似的“个性化室友匹配”举措,致力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住宿环境。
打开社交平台,“#宿舍关系”话题有179亿次浏览、540万条讨论,“争执”“冷战”等关键词频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和谐宿舍关系的迫切渴望,也让这场AI匹配实验充满争议。
不可否认,AI匹配的初衷有其现实意义。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带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价值观念住进同一屋檐下,睡眠习惯的差异、卫生标准的分歧、噪声耐受度的不同,很容易成为矛盾的导火索。此前多所高校的“宿舍冷战”“换宿纠纷”等,印证了传统随机分配的隐患。AI通过问卷和算法筛选适配者,减少生活习惯冲突,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值得肯定。
但细究之下,AI匹配的“精准”更像一层“看上去很美”的滤镜,难以覆盖宿舍生活的复杂全貌。算法能标注入睡时间,却算不出临时熬夜、周末补觉等弹性需求;能匹配卫生习惯频率,却预判不了物品囤积、收纳偏好等细节;能识别噪声耐受度选项,却分辨不出外放音乐还是戴耳机的隐性偏好。这些算法无法捕捉的“变量”,恰恰是日常生活中矛盾的常见诱因。
更重要的是,宿舍关系不止于生活习惯兼容,还承载着性格磨合、价值观碰撞、矛盾处理能力培养的教育功能。AI能聚合“相似者”,却预判不了性格差异引发的误会。该类问题的化解,需要学生在碰撞中学会理解、在沟通中达成共识,这是AI无法替代的成长过程。
过度依赖AI匹配,本质是将宿舍关系建设的教育责任转嫁给算法,某种程度上是“教育懒政”的体现。大学宿舍不是单纯的休息场所,学生需在此学会尊重不同、妥协平衡、理性沟通,而非躲在“算法保护罩”逃避差异。倘若连协商作息时间、包容生活习惯、约定卫生分工这样的小事,都要靠AI提前“规避”冲突,学生走出校园,面对职场同事、生活朋友的差异时,将难以应对。从这个角度看,AI匹配看似精准解决了问题,实则剥夺了学生在真实人际互动中试错、反思、成长的宝贵机会。
事实上,社交媒体上对宿舍关系的热议,核心是大学生沟通能力与包容意识缺失。多数抱怨“舍友难相处”的情况,源于缺乏换位思考和主动沟通。某高校调查显示,80%的宿舍矛盾因“沟通不畅”,如默认舍友懂自己需求却不表达、隐忍不满、遇问题冷战等,这些问题显然无法靠AI算法解决,只能通过教育引导与实践学习逐步改善。
真正有效的宿舍关系建设,始终要聚焦“人的成长”。高校与其耗费精力开发匹配算法,不如投入资源到更具实质性意义的教育行动中。比如,开设人际交往与沟通课程,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教学生倾听、表达、化解冲突;搭建矛盾调解平台,配备专业人员提供支持;在校园文化中传递包容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与“不同者”磨合习得的理解包容,是更重要的成长财富。
AI能匹配相似生活习惯、减少表层冲突,却无法匹配包容心态、培养沟通能力。大学教育不是打造“无菌化”舒适环境,而是教学生在多元碰撞中理解、差异共存中成长。与他人相处收获的理解、尊重与包容,是大学宿舍最珍贵的“社交学分”,无法被AI替代,且会伴随一生,成为应对人际挑战的核心能力。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