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商所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广西证监局、广西证券期货基金业协会、广西上市公司协会、国海良时期货共同举办的“DCE·产业行——期货衍生品市场服务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广西南宁开讲。本次活动旨在提升广西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运用期货工具开展风险管理的能力,服务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吸引了广西投资集团、广西扬翔股份、广西北港油脂等上百家实体企业及期货经营机构的100余名代表参加。
政企联动共促期现融合
培训班上,自治区党委金融办相关处室负责人在致辞时表示,广西拥有糖业、有色金属等丰富的特色资源,近年来通过设立47家期货交割库、32个交割品牌,推动开展超30个“保险+期货”项目,初步构建起期现联动的服务体系。“期货工具能帮助企业锁定价格、优化库存、增强供应链韧性,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该负责人表示,当前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新品种、新工具陆续推出,面对这一新形势,产业企业要破除认知壁垒、强化实践应用,结合企业实际积极依托期货衍生品优化生产,推动产业整合与现代化转型。
广西证监局相关负责人在培训班上表示,上市公司管理层开始重视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积极通过套期保值实践进行风险管理,促进了期货市场功能更好发挥。下一步,广西证监局将持续强化局、地、所沟通协作,深化期货市场政策工具宣传,积极动员期货经营机构下沉服务,协同举办多种形式的项目对接、研讨培训活动,深入开展期货服务广西产业发展调查研究,推动“保险+期货”业务常态化运作,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广西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资源禀赋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大商所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初心使命,持续优化合约规则、扩大交割布局、深化产业服务,努力推动更多‘广西元素’融入期货定价体系,积极拓展期货市场对广西特色产业和实体企业的覆盖广度与服务深度。”该负责人说道。
据了解,大商所已在广西设立包括豆粕、生猪、木材等品种在内的多个交割库点及车板场所,“广西交割”的便利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保险+期货”等业务层面,连续多年落地支持项目,为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稳收增收提供了有效保障。
为企业风险管理出谋划策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培训班上,多位专家聚焦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精心设置课程,涵盖衍生品应用模式、财务处理、内控体系建设及经典案例解析等多方面内容。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相关业务负责人强调了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她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开展商品套保的上市公司有425家,参与率9.13%,较国际水平(标普500企业参与率86.5%)仍有较大差距。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参与率超35%,而建筑业、房地产业参与率不足1%。“化工、粮油、养殖等行业竞争激烈,很多企业长期徘徊在盈亏平衡点附近,部分行业供需矛盾加剧,利润非常低,原料成本管理十分重要。”她表示。
嘉吉恒瑞风险管理公司前高级顾问高杰系统阐释了期货市场的本质功能与应用价值。她以“期货是企业经营的风险‘防护盾’和资源‘助推器’”的生动比喻,强调了期货工具在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中的双重价值。通过对比20世纪80年代与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数据,高杰表示,现在企业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较40年前放大了3~5倍,期货工具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需品。
此外,高杰认为,企业运用期货工具有三大认知误区:一是将套保异化为投机,二是片面追求“零风险”,三是忽视基差风险管理。她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成功运用期货工具的企业案例为例,证明规范套保可使企业利润波动率降低60%以上。她提出的“敞口管理三维(价格维度、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模型”为企业建立科学套保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浙江特产石化有限公司研投总监宋仕威以PVC产业为例,分析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风险管理的不同诉求,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含权贸易等新型贸易模式的优势和特点。他认为,企业可以结合期货衍生品提供现货中远期报价,对冲风险敞口,锁定合理收益。同时,企业也可以在购、销、存过程中结合自身敞口情况和业务需求,采取不同的期权策略进行风险管理和对冲。
避险网CEO华金辉在“上市公司与国有企业套期会计核算与审计风险防范”专题中详解了会计准则执行要点。他提出企业需要严守法律、合规及组织纪律,重点关注规则变动、交割区域跟踪和对手方信用管理。套保有效性评估需通过关键条款法、线性回归法等工具验证。
本次培训班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实务操作等丰富内容,系统构建了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的知识体系。参会企业代表表示,将把培训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多家贸易商计划着手尝试基差贸易。正如自治区党委金融办相关处室负责人所言,本次培训既是“及时雨”解企业风险管理之渴,更是“播种机”育期现融合创新之苗,将为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