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范式转移时代,何为非标商业?非标商业给一座城市带来了什么?近日,第七届“‘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研讨会主题为“重塑城市活力:向非标商业学习什么”。与会专家认为,向非标商业学习,本质是学习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回归商业的人本主义,关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珍视城市多样性价值,用创意连接激活每一寸城市空间。
“重塑城市活力向非标商业学习什么”此命题源于对消费逻辑变革、实体商业困境及未来城市活化源泉的洞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研究员认为,当下正处于消费范式转移时代,居民收入提升、代际更替与技术革命,让消费者需求从功能性转向情感共鸣,体验经济渐成主流。传统实体商业,尤其是大型购物中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盒子式”思维与模式在体验经济时代力不从心。而非标商业凭借非标准化、个性化等特征焕发生机,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向非标商业学习,本质是学习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回归商业的人本主义,珍视城市多样性价值,用创意连接激活每一寸城市空间。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齐晓斋表示,水岸商业、公园商业等非标商业兴起,这些场所更适合家庭亲子、社会交往和休闲活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商业、文化、旅游与社交的深入联动与融合。他认为,当前数字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数字消费规模持续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正向旅游、文化等服务型消费倾斜,商业发展需注重购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融合。在此背景下,商业创新势在必行。成功的创新不仅在于业态、经营和营销的创新,更关键的是场景创新,即为体验式消费、沉浸式消费等营造最合适的环境,从而带来热点、人流和自发传播。
上海大数据联盟秘书长、上海超算中心主任李根国表示,当下数字化浪潮让城市运营和产业业态发生巨大变化,“人工智能+”背后是数字化的强力驱动,商业领域更是如此,谁走在数字化前列,谁就能生存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伯超副研究员认为,当前国内消费市场正悄然发生一系列变化:消费重心正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高端消费从奢侈品向文化、科技等“悦己型”消费转移;品牌认同呈现国货新锐品牌加速崛起的趋势。在这些变化背后,情绪价值是消费不变的核心本质,而变化的是不同时代消费者获取情绪价值的来源与方式。数据显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旅、数字艺术品、沉浸互动内容等数字文创示范场景正在加速建设,为上海商业品牌以文化认同建立情感联结,通过强化文化叙事力来塑造时尚引领与潮流定义功能。
非标商业是以人为驱动力的社会创新组织,其价值在于打破框架、鼓励多样性,让商业融入生活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更优体验。城市活化研究院创始发起人、上海大数据联盟副理事长徐锦泉提出,要推动非标商业从短期景观走向长期生态,必须回归商业本质,放弃快钱思维,以“耐心资本”为基础,深耕在地化运营,构建从消费交易到价值共生的新机制。
本次活动由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上海大数据联盟、Timer城市活化研究院(公号)合作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嘉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