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坑、溶洞内垃圾堆积。图片来源:“渔猎齐哥”视频截图
湖北日报评论员周磊
“至少有十层楼高,从上面下来,全是垃圾。”近日,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个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山、几条管道直排污水的视频引发关注。
视频曝光后几个小时内,当地就发布了情况通报:经初步核查,该溶洞位于黔西市红林乡金林村三组,反映问题属实。如此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立即核查、部署清运、全面摸排等一套组合拳打得及时。但仍然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总要等到舆论发酵,解决问题才能进入“快车道”?
偌大的垃圾山不是一夜堆成的。在污染的漫长过程中,日常环境巡查难道看不见?为何等到问题上了网,这么大的污染源才被“猛然发现”?溶洞堆积大量垃圾,贵州红林乡不是第一起。前不久,张家界慈利县、湘西永顺县高坪乡就曾因为同样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彼时,舆论的反应是,“如此严重的生态污染,当地早干嘛去了?”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均有大量未开发溶洞。缺少“拿手电筒照自己”的勇气,平时不做全面系统的排查,仅靠一次又一次的曝光,污染问题显然得不到完全解决。
近些年来,从环境污染到民生难题,许多久拖不决的“老大难”,常常因为一个视频、一条微博而引爆舆论场,随后便是“高度重视”“连夜处置”。这种“不上热搜不处理”的现象,暴露出一些地方治理中的惰性思维和被动心态。
不上热搜不处理也是一种病。聚光灯没有照到的地方,仿佛问题就不存在;没有形成网络舆情的事情,似乎就可以“缓一缓”。明明可以及早处置的小问题,硬是被拖成了大病灶;明明可以常态化化解的矛盾,却总要等到舆论沸反盈天,才用上“霹雳手段”。这种选择性作为、功利性治理,不仅治理成本大增,公众信任也会被消耗。
往深层次看,治理上的“热搜驱动症”,是一种重舆情不重民情的错位。对眼前的风险视而不见,对群众的具体诉求反应麻木,却对可能引爆舆情的焦点“高度重视”。说到底,还是唯上不唯实、求显绩不求潜绩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在作祟。
不上热搜不处理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方面,这会使生态问题、民生问题陷入“不闹不解决”的恶性循环,真正得到解决的往往是那些被镜头捕捉到的“幸运儿”,更多问题则在沉默中滋长、发酵。另一方面,这种治理模式极大浪费行政资源,总在事后补救而非事前防范,如同不断追赶自己尾巴的猫,永远疲于奔命。
真正有效的治理,不在于“灭火”有多快,而在于“防火”有多严。与其等问题上了热搜再“连夜行动”,不如把功夫下在平时。打通基层监督“神经末梢”,畅通群众反映渠道,强化日常巡查和考核问责,让问题在萌芽阶段就得到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不能总是依赖“网红效应”,不上热搜也能把问题解决好,才是老百姓真正认可的解题能力。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