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美国政府“关门”仅剩不到48小时,国会依然陷入预算僵局。
当地时间9月29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在白宫与国会四位最高领导人会面。但两党目前在关键分歧上并无退缩迹象。
与以往不同的是,“关门”阴影下,白宫要求各联邦机构拟定“大规模裁员”预案,届时可能会有超过10万名联邦雇员被停职或解雇。
有评论称,特朗普2.0时期,政府“关门”大战比往年更危险。人们越来越担心,这不仅是一场潜在“职业风暴”,更可能成为总统重塑联邦机构、打击所谓“深层国家”的机会。
为何又闹“关门”
美国联邦政府2025财年将于9月30日结束。如果国会不能在当天晚上11时59分前达成常规拨款协议或临时拨款法案,部分联邦机构将因为资金短缺被迫停摆。
尽管时间紧迫,但国会两党仍在拉锯。
本月,众议院共和党人抛出一项为期七周的临时拨款法案,未包含民主党要求的医保相关条款,并于19日在众议院勉强过关。
然而,民主党人在参议院否决了该法案。
几乎同时,参议院民主党人提出自己版本的法案,要求“维持医疗补助”并“增加社会开支”,毫无悬念地遭共和党否决。
随着时间窗口不断缩小,白宫火上浇油。
25日,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发布的备忘录显示,它要求各联邦机构根据“不符合总统优先事项”情况,制定政府“关门”情况下的大规模解雇计划。消息人士称,可能导致超过10万名联邦雇员失业。
此举既是白宫方面的应急准备,也被视为向国会施压。尽管民主党人对此威胁不以为然,但已在联邦机构内部引起恐慌。
最新进展是,当地时间29日下午2时,特朗普将在白宫与国会两党最高领导人会面,分别是众议长约翰逊(共和党人)、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杰弗里斯(民主党人)、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图恩(共和党人)和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民主党人)。
上周,特朗普曾以双方分歧明显为由,突然取消与国会民主党人的会面。如今,白宫会面重启,但“火药味”丝毫未减。
特朗普28日再次敦促民主党高层放弃现有立场,并警告称如果政府“关门”,民主党人就是罪魁祸首。共和党人指出,这是民主党人最后一次机会。
民主党人则表示,一切取决于共和党。如果总统在会议上只是咆哮、斥责、东拉西扯,那么双方什么也不会谈成。
核心分歧在哪
国会上次遭遇“关门”危机是在今年3月。最终,多名参议院民主党人在预算法案投票时妥协,双方成功化解危机。
时隔半年,旧戏重演,表面上是财政纠纷,实际却是一场政治意愿的考验。
医疗补贴是民主党的核心诉求,也是本次预算僵局的关键症结之一。
民主党坚持要在临时拨款中继续维持《平价医疗法案》的相关补贴,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补助、恢复部分公共卫生经费。
共和党认为这是“福利扩张”,反对将其与临时拨款捆绑,建议在临时拨款法案通过后将医疗补贴作为一个单独问题来处理。
移民问题同样是横亘在两党之间的谈判痛点。
共和党在众议院版本的临时拨款法案中明确提到,增加对移民与边境执法拨款,限制或削弱“庇护、安置、救助”项目。
民主党则认为这是让总统把钱花在自己的政治利益、而非国家利益上。
此外,参议院议事程序也放大政府“关门”风险。
按照“冗长辩论”规则,一项法案要在参议院进入最终表决,必须先取得60票支持才能终止辩论。
虽然共和党在参议院以53比47占多数,但要达到60票,仍需要一些民主党人“倒戈”。两党对立之下,法案要想闯关,前路凶险。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韦宗友指出,本次“关门”危机的核心分歧在于,民主党借临时拨款问题表达对共和党医保、移民、援助等一系列政策的不满。
具体来说,7月,共和党通过“大而美”法案和“收回拨款”法案,大幅削减医疗救助、对外援助支出,甚至收回国会已拨款的项目资金,同时增加边境安全和移民遣返经费。
“民主党感到不满,但因在国会缺少多数席位,无法有效反击。如今,它希望通过临时拨款表达诉求,恢复或保障被削减的资金。”韦宗友说。
然而,共和党反对民主党“夹带私货”,坚持通过“简单拨款”法案,主张先度过预算“空窗期”,再协商其他议题。
“特朗普此次与国会领导层举行会谈前已表明立场,对话并不意味着让步。”韦宗友说,他还将政府裁员作为威胁手段。可以说,眼下,压力主要落在民主党这边。
三种可能走向
随着时间流逝,政府“关门”危机三种可能的前景浮现。
一是极限妥协,即两党在最后关头谈成一份双方都能接受的临时拨款法案,将当前拨款水平延续一段时间。
二是技术性“关门”,即国会未及时通过短期法案,政府部分职能停摆数周;在公众压力、经济冲击下,各方被迫回到谈判桌,最终达成折中法案。
三是深度“关门”危机,延续数月或更长,即国会与政府在重要条款上无法让步,导致政府多项职能长期受限。
韦宗友指出,如果政府“关门”,将带来一连串负面影响。
政治上,约4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政府机构运作混乱进一步加剧。
特朗普可能借机直接“大幅”裁减联邦雇员,推进联邦政府“瘦身”计划,以及打击“深层国家”这一重要执政目标。
“他一直认为大批联邦雇员政治理念与民主党一致,比如支持大政府、扩大福利等,会阻挠共和党政策执行。”韦宗友说。
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永久性”裁员是否能在法庭上站得住脚,仍是未知数。
经济上,若“关门”时间较长(如两周以上),“信用机构会质疑联邦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美国信用评级可能受负面影响。这将导致市场信心下降,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短暂波动。”韦宗友说。
不过,韦宗友指出,当前情况下,民主党做出让步以避免政府“关门”的可能性仍在。
暴露哪些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司法部正式裁定“如果没有拨款,政府必须停摆”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历21次“关门”。
最近一次发生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特朗普执政时期,历时35天,创下美国历史上最长“关门”纪录。
美国并非世界上唯一经历政府“关门”的国家,但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其政府停摆呈现如此制度化、高频率的特点,备受外界关注。
有西方人士称,它反映了美国民主面临的挑战。在一个分裂时代,共识如此脆弱,稳定已成为一种例外。
更重要的是,与往年相比,特朗普2.0时期的“关门”大战似乎更加危险。特朗普政府借机削减联邦雇员,凸显党派策略与个人政治目标高度重叠,使“关门”危机更具制度化和个人化特点。
韦宗友指出,美国政府“关门”危机至少反映出国家治理的两方面困境。
一方面,凭借美元霸权,美国政府长期举债、寅吃卯粮,导致财政状况恶化,窟窿越来越大,政府的支出能力受限。
另一方面,两党分歧持续扩大——共和党日趋保守化、民主党日趋自由化,双方在政治、社会议题上对立加剧,影响政府正常运作。
特朗普上台后,自视获得大选授权,政策主张一意孤行;共和党掌控国会两院,坚持己见的底气更足,使得党争加剧,僵局更难打破。
引人注意的是,“两党在经济议题上立场趋同,均反对自由贸易,不再坚持传统自由市场经济,强调产业政策和保护主义,均通过政府干预,迎合国内民粹诉求。”韦宗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