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第四届长三角信用论坛在同济大学举办。本届论坛紧扣“信用服务跨区域协同共进,因地制宜建设新质生产力”主题,设有长三角信用服务行业成果展示、长三角信用服务行业成果发布、主旨演讲、主题演讲、圆桌对话、颁证仪式等多项议程,通过汇聚政府、市场、社会、科研等多方力量,搭建开放包容的信用合作平台,深入探讨跨区域信用服务协同路径与新质生产力建设中的信用支撑作用,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信用动能,也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筑牢信用基础,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论坛由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同济大学、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商安信(上海)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海豚行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益博睿征信(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信用服务机构共同协办。

据介绍,长三角信用论坛作为全国首个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区框架下的核心交流平台,始终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打响“信用长三角”品牌、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使命。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石振明致欢迎辞,强调高校作为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信用理论研究、数字技术融合、信用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长三角信用跨区域协同与新质生产力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助力“信用长三角”品牌向更高质量发展。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四届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樊芸在讲话中表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通行证。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信用长三角品牌为纽带,在制度共建、数据共享、监管协同上取得突破,为全国区域信用合作树立了标杆。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孙建平表示,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 “排头兵”,在新质生产力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信用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创新活力的核心工具。他强调,长三角信用论坛将持续整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资源,推动信用服务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以信用赋能新质生产力有效发展,助力长三角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首部《中国全行业信用评价模型研究报告》在论坛上发布,为各行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价模型标准体系,提供了“指南针”,破解了行业信用评价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报告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业信用评价模型标准框架,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此标准框架基础上,结合行业自身制定本行业的信用评价标准。
首部《跨区域信用合作与协同发展报告》在论坛上同时发布,梳理了长三角区域信用合作的成果,并对未来协同发展进行了规划,为全国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报告的发布,是对信用合作潜力理论与实践的挖掘,也是对区域协同未来的一次展望。希望它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参考、主管部门施策的指南、企业创新的起点、大众参与的窗口。
长三角信用服务行业五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在第56个“世界标准日”来临之际,由长三角信用(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多家头部机构与高校制定的系列标准,涵盖跨区域信用数据共享规范、新质生产力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信用服务机构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在主旨演讲环节,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信用推进处处长袁登全,以《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阶段性实践与思考》为主题展开深度分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姝晶教授聚焦《数字经济时代跨区域信用服务体系创新》,系统阐述了信用服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路径与价值。
主题演讲环节以“因地制宜建设新质生产力与信用服务创新”为核心,精准锚定当前经济发展与信用建设的融合关键点。商安信(上海)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晓东,以《信用数据与新兴技术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展开分享;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工商企业部评级总监助理周文哲,围绕《助力科创:信用评级助力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发展》进行主题分享。
为持续完善信用人才培养与评定体系,本次论坛还举行了“2025 年度信用人才资质证书”颁证仪式。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长三角信用成果展,集中展示长三角地区在跨区域信用数据共享、信用赋能科创企业、绿色信用应用、信用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