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强,则企业强;品牌兴,则城市兴。9月29日,《加强上海商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出台,上海将用一套精密的“政策组合拳”,为商业品牌打造从萌芽到参天的完整生态系统,到2028年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商业品牌集群、更加有效的商业品牌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提升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
《行动计划》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等7部门共同印发,好比一支“催化剂”,让“上海牌”加速向“中华牌”乃至世界品牌蜕变。
“五维”出击
上海因商而兴,以商立市,在上海诞生了中国的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缝纫机、第一瓶美术颜料、第一代电池、第一支书写钢笔、第一支冰激淋、第一支护手霜……这些“上海牌”,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上海商业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依托强大消费市场和高品质消费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直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也是国内品牌走出去的“登机口”,世界知名高端品牌、国内头部品牌集聚度均超过90%。
《行动计划》指出,上海将从做大做强知名品牌、发展壮大新锐品牌、培育孵化初创品牌、推动老字号焕新发展、加力发展新消费品牌五个维度出击,建立梯度培育机制,通过一套精密的“政策组合拳”,让上海由“品牌集聚地”向“品牌策源地”跨越,为“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品牌强国”建设提供“上海方案”。
每一棵参天大树都始于一粒种子,《行动计划》提出,在品牌的出生、成长期,要为“种子”打造最优质的育苗基地。比如,在时尚消费、智能穿戴、文创潮玩、食品餐饮、文娱体育等领域,鼓励新锐品牌在重点商圈、特色街区、电商平台集聚发展,协调相关商铺、流量、专业服务等资源支持。
对于更早期的初创品牌,则提出将打造若干个政企合作的“上品秀场”,鼓励集中式商业、特色街区、商务楼宇为初创品牌提供空间资源,帮助初创品牌展示推广。
而到了品牌成熟期,又提出支持具有较强领先优势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集聚发展,升级首发经济支持政策,支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潮流在上海首创、首发;支持知名品牌企业设立全球品牌管理中心和品牌总部,加快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上海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中商数据联合创始人周长青的观察,道出了上海培育品牌的底气所在——1小时都市圈内覆盖世界级制造产业链与外贸航运枢纽,为品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乐于尝新求变的消费群体,又为品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土壤。
他认为,正是基于这一优势,《行动计划》围绕品牌生命周期各环节打出“固链、强链、补链”组合拳,既解决品牌发展的现实痛点,又打通消费价值链的关键节点。这种系统性、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不仅将加速上海消费价值链闭环的形成,更在实践中探索引领全球消费的“上海模式”,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截至目前,上海拥有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197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另有上海认定的“上海老字号”104个。同时,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上海又有着“新零售之都”“品质直播第一城”的美誉。对于承载城市记忆与文化底蕴的老字号,《行动计划》的支持兼具“创新力度”与“文化温度”。一方面,鼓励老字号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在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中抢占发展先机;另一方面,支持其设立“品牌传习馆”“大师工作室”“品牌文化馆”等技艺传承载体,实现“老招牌”的时代新表达。
针对蓬勃兴起的新消费品牌,《行动计划》则聚焦产业链整合与IP价值挖掘,支持国内外连锁商业企业和电商平台建设自有供应链网络,开发自有品牌特色产品,推动动漫、游戏、文学、影视作品等领域的IP创作企业与商业品牌开展跨界合作,创新商业品牌“+文旅”“+体育”“演艺+”等场景,打造“第二现场”“第二剧场”。
要素赋能
品牌竞争的核心,始终是要素支撑的竞争。上海深谙此理,《行动计划》在人才与金融领域的布局,恰是直击品牌发展痛点的精准施策。
对新锐品牌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落户直通车”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对老字号品牌,加强掌门人、传承人与工匠队伍建设,让“老招牌”在人才接续中焕发新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将着力引进国际一流商业品牌管理人才、建立全市专业人才库,这一举措背后,是城市瞄准全球品牌竞争制高点的远见——唯有汇聚全球智力,才能让上海商业品牌站上更广阔的舞台。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同样是上海梯度培育品牌的关键一招。针对知名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面向新锐品牌,利用市融资信用平台为商业品牌赋能;对初创品牌,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结合实际为初创品牌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推动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加强对初创品牌的培育支持……这些“不看出身看潜力”的差异化支持,打破了传统融资中“重规模轻创新”的桎梏。
正如高端消费产业研究机构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所言,融资难曾是多数成长型中国品牌的“心头病”,即便国家层面政策持续发力,“缺钱的融不到钱,能融钱的不缺钱”的供需错配仍客观存在。而上海的探索,恰恰是通过制度创新搭建起“潜力与资金”的对接桥梁,让这座城市成为品牌初创者的“圆梦之地”,这份务实与精准,正是政策生命力的所在。
在上海市“AI + 消费”嘉年华暨人工智能消费品体验周活动现场,顾客亲身体验沪产AI+家用外骨骼机器人。
当前经济面临产能过剩与消费动力不足的双重压力,品牌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核心纽带,若不能精准洞察需求,便难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基于这一判断,《行动计划》还提出搭建“人工智能+消费”跨行业交流平台,赋能商业品牌新品研发、品质管控、市场拓展、品牌建设全流程数智化转型。
周长青认为,当AI技术融入品牌发展各环节,不仅能让生产更贴合消费需求,更能为品牌注入持久的创新活力,这正是上海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人工智能发展高地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消费升级的必然路径。
扬帆远航
中国制造走进世界各地百姓生活,中华美食飘香海外餐桌,中国设计持续全球“圈粉”,中国工程共筑美好世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勇敢“走出去”,在全球市场的广阔大海中讲好“中国故事”。
《行动计划》提出,搭建“服务矩阵”,从海外展会的高品质展厅,到国际化连锁经营的开店支持,从优质品牌资产的并购赋能,到通过文化传播带动商业品牌出海,为品牌出海提供全方位的海外拓展支撑。
更为难得的是,上海并未忽视品牌出海的“安全底线”,举措包括:在商业品牌出海集中的市场设立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站;支持商业品牌开展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PCT国际专利申请和海牙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持续建设“上海市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预警平台”等。商标恶意抢注、跨境电商诉讼等纠纷,曾让不少中国品牌在海外遭遇“成长的烦恼”,而上海构建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正是为品牌筑起的“防护墙”,让中国品牌在全球竞争中“走得稳、走得远”。
周婷强调,中国品牌出海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这一进程需遵循科学清晰的发展路径:唯有先实现高端化,方能稳步迈向国际化。“全球市场从不缺‘中国制造’,缺的是兼具品质、品牌与标准的‘中国精造’。上海的政策设计,正是围绕这一核心——无论是人才培育、金融支持,还是数智赋能、出海保障,最终都指向‘推动品牌高端化’这一目标。唯有以优质产品与服务为根基,以卓越品牌价值为内核,中国品牌才能真正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这既是上海探索的方向,也是中国品牌全球突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