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力天路”青藏联网二期扩建工程的投运,到国内最大容量“空气充电宝”成功送电,近日一批重大工程密集落成,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度不断刷新。
按照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高比例的新能源接入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了解到,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新突破是“十五五”能源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将科学规划和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相关企业也明确加大布局,全系统协同发力。
西北的高原上,铁塔林立、银线飞架。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联网二期扩建工程9月28日正式投运,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每年可助力西藏绿电外送21亿千瓦时。在冬季,入藏的电量将达到全区用电的35%,可进一步提高西藏电力保供能力。
东部的长三角腹地,国内最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近日也成功送电。项目两台机组若全部运行,一次充电可储存280万千瓦时电量,能满足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而且,这个项目还能成为长三角地区电网的“超级能量调节器”,一台机组便可为江苏提供35万千瓦调峰能力。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标志性工程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提前6年多实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12亿千瓦目标。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9亿千瓦,同比增长18.0%。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2亿千瓦,同比增长48.5%;风电装机容量5.8亿千瓦,同比增长22.1%。
近日,我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其中包括,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新目标是对我国能源转型战略的科学响应。”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昇表示,我国经济还将长期持续平稳增长,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源需求与电气化水平将持续提升,同时,数字智能技术加快普及也带动数据中心、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兴用能需求快速增长。在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后,为接续实施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以上目标,顺利开启碳中和进程,必须进一步巩固可再生能源电力在消费增量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强调,随着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并逐步成为主体电源,电力系统双高峰特性日益突出,系统调节能力不足,负荷需求多变难测,电力电量平衡难度指数级上升,对电力系统安全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五五”时期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承上启下、攻坚突破的关键五年。据了解,国家能源局将把握好“十五五”战略关键期,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以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统筹源网荷储各侧,科学规划和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相关企业也在加快布局。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枢刚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华能新能源装机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5年实现规模翻两番。“十五五”将合力推动沙戈荒大基地建设,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推动电碳协同、电氢协同、电热协同,以清洁能源满足全社会用能需要。
电源端更绿色,电网也应当更具韧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经理庞骁刚介绍说,近五年,公司年均投资5740亿元,2025年预计投资会达到6770亿元。预计“十五五”电网年均投资会在“十四五”比较高的水平上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面向“十五五”,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将围绕先进电工材料与高端电力装备、电力主设备、数字化与智慧运维、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理论等前沿的方向,协同攻关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进关键元器件、基础应用软件等“卡脖子”环节攻关,加快国产化替代的步伐。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保障。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徐树彪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系统的经济性和机制设计问题,需要技术创新、价格机制、政策体系、市场规则协同发力,才能保障整个能源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能源转型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