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今年更加积极有为宏观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记者从9月29日举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目前正抓紧投放到具体项目。专家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项目资本金注入后,将通过“资本金支持+银行贷款”的组合使用,进一步放大撬动效应,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表示,为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关工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我们正在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后续将督促各地方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李超说。
“当下时点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是为了扩投资。”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受外部环境波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地方政府广义财政收支较为紧张等因素影响,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5%,其中,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2.0%,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4%,增速均较去年全年出现下行。考虑到外部环境对全球贸易及我国出口的影响有可能在四季度进一步体现,加之去年同期一揽子增量政策带来高基数效应,四季度加力稳增长、稳就业的必要性上升,扩大投资尤为迫切。
为稳定宏观经济、支持国家重大项目而创设政策性金融工具,此前也有先例。2022年,我国启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成立基础设施基金,筹集资金用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两批共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在有效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撬动社会投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事实上,近期,地方层面已在提前谋划储备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相关项目。从各地召开的项目申报培训会、对接会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向可能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交通物流、城市更新等多领域。
例如,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在日前召开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谋划推进会上表示,该地储备项目中,交通和物流、城市更新、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储备项目较多。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发改委透露,为推进项目储备,围绕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结合各园区平台功能定位,推出IC集成电路研创园、浦口原子极产业园、水墨大埝景区提档升级等一批优质项目。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资本金,将主要投向基建领域,重点解决因地方财政偏紧导致的部分项目建设面临资本金不足的突出问题,进而带动银行配套贷款投放。预计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仍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参与。但与此前不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体现扩投资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目标。”王青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参考2022年类似工具的经验,政策性资金有效带动了基建投资的加快增长。此次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有助于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的瓶颈问题,提升项目融资能力,撬动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形成倍增效应。
专家表示,未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根据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方向有针对性地确定和优化调整支持领域范围,支持特定领域扩大有效投资,从而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