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拃把高(约20厘米)咯!”在甘肃临洮县新添镇崖湾村,村民张月珍对着改种补种后破土而出的白菜苗比划着,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马艳霞也蹲在一旁,摁了摁垄边的土。一个多月来,这已是她们第三次在田间见面。
今年8月,甘肃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临洮县被波及,张月珍种植玉米和香菜的4亩地遭了灾,“得赶紧补种一些。”
受灾当晚,马艳霞赶到现场,村民带她边走边看,其间,有抱怨、有困惑、有焦虑。忙了一夜,初步了解受灾情况后,马艳霞和大伙儿开了第一次会。
“快转凉了,还能种什么?”张月珍年年种庄稼,她知道,10月中旬气温将明显下降,一旦遇上早霜,作物就长不成了。
种什么菜,要算时间、资源账——海拔1860米,地处河谷地区,黑黏土肥力好;10月初之前,水热条件支持补种,但时间窗口只有50多天。
根据本村蔬菜批发市场的运行数据,大家拿出不少方案:“往年国庆节后,菠菜‘走得快’”“辣椒、甘蓝卖得顺,但时间来不及了”“白菜到时候碰上早霜打一下,好吃”……马艳霞边听边照着日历,在本子上给速生蔬菜“打钩画叉”。
“白菜55天,菠菜和白萝卜30多天就能熟。”比时间、比投入产出、比管护难度、比客户资源,这些蔬菜成了最终的选择。
“我赶紧种些白菜和菠菜吧,晚了就来不及了。”张月珍刚想播种,马艳霞却阻止了她:“水退了,但淤泥含水量太大,种子种下去不好发芽,容易烂地里。”
改种补种和正常情况不一样,要等淤泥晒干。从受灾起,这话就一直讲,可张月珍看到田里荒着,挺着急。另一边,马艳霞和同事奔走在被淤泥掩埋的土地。往往是正看着一块田,另一块田的种植户就打来电话:“能来看看我家的田吗?”“别急,我这就来,能种了咱们就抓紧!”
来回快两周,黑乎乎的淤泥被晒成了土黄色,黏糊糊的地面变得粗糙干燥。8月下旬,马艳霞再次召集村民开会:“把土捏起来,散落开不结疙瘩,就能种了!”
土地每干一块,改种的“许可证”就多发一份。之后,平整土地、铺施底肥、覆膜播种,改种补种一气呵成。
渐渐地,农户们改种补种的作物“探出了头”,合理管护显得愈发关键。
“时间不多了,是不是要多打药、多施肥,才能让作物尽快长成?”农户着急。
“现在只除草,幼苗期不追肥,后面打药要严格控量!”听说农户打算“揠苗助长”,马艳霞紧急和农户们开了第三次田间会,“肥料施得太多,根系吸收不了;打药要稳定剂量,防止药剂间发生酸碱中和……这次种植时间和以往不同,经验是‘靠不住’的。”
10月中旬,这些速生作物就要收获了。据测算,当地改种补种的菠菜、大白菜、白萝卜亩产可分别达3000斤、2万斤、8000斤。但种得再好,最终还得卖得好。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对接蔬菜收购商,为补种作物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受洪涝灾害影响的道路也恢复正常。
蔬菜等经济作物效益高,“科学改种补种,尽可能减少农户损失。”临洮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主任南玉武说。
铲完一天草,张月珍和马艳霞边走边聊:“今年应急种了些速生作物,但毕竟还有损失。明年开春想种些辣椒、甘蓝这类更好赚钱的作物,有可能得到支持吗?”马艳霞边听边想:如何为受灾农户争取更多支持?育苗补贴、农业保险、农资农机、销售渠道,要想的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