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等多部门近期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精准聚焦服务消费领域的堵点断点,推出政策“组合拳”。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服务消费将逐步成为主导型消费,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实落细,服务消费潜力有望加快释放。
服务消费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加是根本动力,2013年至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万元增至4.1万元,增长126%;同期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从5246元上升至1.3万元,增长148%,快于收入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服务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则打破了时空限制,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人口结构变化也在重塑服务消费格局:老龄化社会催生“银发经济”新机遇,家庭小型化趋势推动个性化服务市场持续扩张。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基础型服务消费领域向品质化升级发展,消费者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改善型服务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享受型服务消费领域方兴未艾,高端医疗、定制旅游等新兴服务蓬勃发展。
然而,服务消费发展仍面临挑战,供需错配问题尤为突出。在品质层次上,高端服务供给不足与低端服务过剩并存;在区域分布上,优质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服务供给不足;在年龄结构上,适老服务和育儿服务存在明显短板。此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有待加强。
造成这些堵点断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是首要障碍,服务供需双方难以实现高效对接。服务质量标准不统一,导致消费者决策成本高,抑制即时消费转化。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了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尤其在养老、护理等急需领域更为突出。
打通堵点断点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桥梁作用。互联网平台可以高效匹配供需信息,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洞察消费需求,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比如,一些线上平台在家政、维修等领域探索服务标准化和流程可视化,有的网络平台依托信用体系让更多线下的好服务“被看见”。这种数字化赋能可以扩展到更多服务领域,特别是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重点领域。
标准化建设是打通堵点断点的重要基础。相较实物商品,服务消费具有无形性、异质性等特点,更需要通过标准来保障质量。应加快健全服务消费领域标准体系,培育服务业标准化品牌。这既能为消费者提供明确预期,也将促进服务提供者提升专业水平。
要素市场化改革是畅通供需衔接的关键所在。人才是服务消费的核心要素,要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专业人才评价和成长机制。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要促进其有序流动和合理利用,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发挥其最大价值。
打通堵点断点还需要注重分类施策。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着力保基本、促公平,强化政府托底责任;对于普惠性服务,通过政策引导扩大供给,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对于高端个性化服务,则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只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