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又一年中秋节即将到来,节令食品月饼也进入销售旺季。如今无论线上平台还是线下商超,价格动辄千元起跳的豪华天价月饼已难觅踪影。
天价月饼消失,是件好事。日前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严纠治“四风”,明确“要紧盯节日期间易发多发问题,坚决纠治违规收送月饼、蟹卡蟹券、烟酒茶等礼品和礼金”等问题。从狠刹“舌尖上的浪费”到每逢节假日强化监督约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优良党风正带动社风民风不断向上向善。
天价月饼消失,直接原因就是“不好吃”。经过千百年传承发展,中秋时节吃月饼成了一项民俗传统,作为节令食品的月饼也形成了不同类别和相对固定的工艺和风味。然而曾几何时,各种稀奇古怪的馅料纷纷被塞入月饼之中,鱼翅、鲍鱼、燕窝、松露等材料价格昂贵却未必适合,不求好吃,但求显贵。
明明不好吃,为何还被创造出来?天价月饼本就不是用来吃的。这些月饼之所以诞生,很大程度是送礼之用,发展到后来更偏门成公款消费和“雅贿”的重要道具,因此价格越高越显得“有诚意”,包装一定要奢华隆重,用料一定要昂贵珍稀,以价格区别于市场上普通食品。为了给这些“雅贿”增加一点“实用”价值,这些天价月饼往往还会附上名酒好茶甚至代金券、黄金饰品等各种其他商品。至于好不好吃,完全不重要——事实上,许多收受者压根不会吃这些月饼,天价月饼成了现代版的买椟还珠。
既然是畸形需求的产物,我们对天价月饼的打击从未断过。从强制为月饼外包装“瘦身”到规范月饼礼盒内容物,一项项具体规范标准出台,遏制天价月饼产出。2012年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后,大力整治“四风”,严管天价月饼的“需求端”,可谓对天价月饼“釜底抽薪”。2013年中秋节前夕,公款购买月饼的禁令发出。此后每一年,公款送月饼等“四风”问题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不断加大,一锤接着一锤敲。2023年,为防止“四风”问题不断花样翻新,相关部门要求对隐藏在高档酒、“天价茶”、“天价烟”、高价月饼等背后的享乐奢靡问题,精准发现、严肃查处。
202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月饼过度包装的问题得到遏制,500元以上的月饼礼盒已基本退出常规市场。但今年节前中纪委再次强调“要紧盯节日期间易发多发问题,坚决纠治违规收送月饼、蟹卡蟹券、烟酒茶等礼品和礼金”等问题。作风建设的目标就是风化俗成,需要反复抓,抓反复。月饼,成了我们锤炼作风建设一个生动的观察视角。小小一枚月饼,就是要让作风建设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
坚决遏制畸形市场需求,才能让真正的市场蓬勃发展。当月饼回归大众消费品属性,商家开始在传统文化本源、消费真实需求上做文章,推动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形成。例如针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饮食健康,商家推出低糖、无添加类产品;长三角的鲜肉月饼、云南的鲜花饼等传统特色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丰富;摒弃豪华包装,不少商家与博物馆合作,将传统文化中对中秋的理解倾注于设计之中;更有商家推出月饼原料套装,让消费者可以全家动手自制月饼……从“送礼经济”转向“家庭消费”,商家打开了更健康、更广阔、更可持续的大众消费空间;月饼回归本味,也让更多消费者关注到中秋节的内核是团圆、亲情和分享,而不是送礼、攀比和炫耀。
我们乐见天价月饼这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违背市场规律的商品消失,这是风清气正节日氛围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