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需求井喷,龙头企业产能告急,产业政策加持,新技术路线不断涌现……储能正成为新能源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
近日,由海富通基金、上海证券报共同举办的“海谈科技”第十七期直播以“全球需求爆发,储能如何破局”为主题,邀请来自产、学、研界的储能专家展开深度分享。本次论坛嘉宾包括阿特斯设计院院长兼储能研发高级总监姚美齐、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教授赵耀、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所环保和电新行业首席研究员徐强。
海外需求爆发
多元市场格局形成
“海外储能需求可以归结为‘碳中和’和‘能源安全’两个驱动力。”姚美齐指出。随着碳中和目标驱动全球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电网对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受地缘争端影响,不少国家对能源安全关注度大幅提升,拉动新能源本地部署需求。
姚美齐进一步分析了全球主要市场特点:美国是全球最大且盈利能力最佳的市场;欧洲是今明两年增量显著的区域;澳大利亚因火电机组退役而急需灵活性资源;中东市场则涌现出多个超10GWh规模的大型项目。
徐强认为,海外是一个“分散且此起彼伏”的市场,不同地区会轮动爆发需求。他特别提到,澳洲今年增长迅猛,而欧洲部分地区明年也有望迎来需求高峰。
订单数据印证了需求的强劲。阿特斯储能二季度出货达2.2GWh,环比增长超140%,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7—9GWh。截至2025年6月,阿特斯储能在手订单金额已高达30亿美元。
国内经济性提升
新技术路线崭露头角
在国内市场,储能装机动力从“强制配储”转向“真实调用”,项目投资回报率成为未来装机核心驱动力。
徐强指出,当前国内储能项目在蒙西、山西、甘肃等地区年化收益率可达8%—10%,加上补贴可达15%—20%,主要得益于电价政策与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
“今年的储能需求与之前完全不同。”徐强强调,“过去是为了完成并网任务,现在是要真实参与电网调度。”尤其是构网型储能,需具备高电压冲击耐受能力和毫秒级响应速度,对电芯和PCS等关键设备质量要求极高。
在这一背景下,龙头公司的优势更加明显。徐强认为,储能电池本质是“安全件”,用户对一致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龙头企业在技术积累、产能规模和品牌认知上更具优势,在真实调用场景下更受青睐。
除了主流的锂电池技术路线外,赵耀分享了他看好的两个有潜力的技术方向:“我个人比较看好的,第一个是热机械储能,它可以实现冷热电联产,直接应用于零碳园区建设。第二个是燃料储能,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生成氢、氨、甲醇等绿色燃料,用于港口船舶加注等场景。”
姚美齐则特别指出钠电池的潜力:“钠电池具有低温性能好、安全性高、资源丰富等优势,在高倍率场景和全球低温地区有独特应用空间。虽然目前循环寿命较短,但随着技术进步,未来有望在特定细分市场弥补锂电池的不足。”
AI赋能储能运营
电力交易市场前景广阔
AI技术正在重塑储能运营与电力交易,成为提升储能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工具。
姚美齐从电站运行角度分享了AI的应用价值:“一个GWh级储能站涉及数十万电芯,靠人工根本无法管理。我们正在基于AI技术自动识别每个电芯的健康状态,主动推送诊断结果,极大提升运行效率。”
在生产端,AI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姚美齐介绍,通过AI自动拍照、机器学习和报告生成,原来需要大量人力的质量检测工作,现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徐强则从电力交易角度指出,AI可帮助预测发电功率和电价,实现更精准的交易策略。“未来电力市场可能比股票市场更大,专业性要求更高。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力交易公司开始使用AI策略进行量化交易,包括通过卫星云图预测发电功率,根据企业排产数据预测需求。”
赵耀补充道,AI能在多元能源耦合系统中实现冷、热、电、氢的协同调度,推动零碳园区、电制燃料等新场景落地。“储能企业正从单纯的硬件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AI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在政策推动、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三重驱动下,储能产业正迎来高速成长期。
不过,上述专家也强调,安全性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在此之上,经济性是规模化推广的前提,而AI与数字化技术则为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新动能。
未来,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深化和新型储能技术突破,储能有望在更多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