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假期临近,体育赛事成为假日消费的有力引擎。在北京,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简称“中网”)通过“票根经济”联动多个商圈,观众凭门票可在合作商户享受消费优惠,推动观赛人群转化为消费人流。这一模式已在全国多地落地,从莆田的足球联赛到内蒙古的“蒙超”联赛,小小票根正作为“城市消费通行证”撬动文旅大消费,展现出赛事经济对假日消费的拉动效应。
激活多元消费
中秋国庆假期前夕,北京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内,球员每一次得分都引爆全场;场外,手持中网票根的观众可在隆福寺、五棵松等商圈数十家合作商户享受专属折扣。
一张中网门票,从观赛凭证变为激活多元消费的钥匙。这背后是北京“中网嘉年华”与全域消费场景的深度联动。2025年中秋国庆假期,北京推出 “中网嘉年华OpenLive第二现场”计划,打造观赛派对、商圈互动与影院观赛三大模式,让高端赛事从专业场馆走向城市街巷。
在传统院落里,现代巨幕前观众凝神注视赛场的每次扣杀;华熙LIVE·五棵松商圈中,球迷边购物边通过直播关注战况,手中票根成为50多家餐饮商户的优惠“通行证”。
近40个观赛点遍布主要商圈,纸质或电子票根可在餐饮、购物、文旅等领域换取优惠,形成“一票根、多消费”的拉动效应。

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外,观众通过屏幕观看比赛。本报记者杨梓岩摄
“2024年中网全赛期观赛人流量约30万人次,门票总收入超8000万元,带动综合消费超2500万元,对北京亚奥板块的消费拉动作用较大,赛事经济的溢出效应初步显现。”中网总经理李旭华表示,2025年中网票务销售额同比增长近2倍,赛事经济的消费撬动效应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此外,北京还在举行2025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赛。北京创新推出“国球进商圈”活动,北京乒乓球队专业选手走进万达商圈,与青少年选手切磋球技,让体育活力融入城市烟火。
“小票根”撬动文旅“大消费”
从“苏超”到中网,从线下观赛到线上互动,体育赛事正通过“票根经济”打通消费链,将体育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同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表示,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结构正从“单一”走向“多层次”。消费场景由交通、住宿、观光,扩展至更广泛的文娱与休闲领域。
一张小小的门票变身“城市消费通行证”。在湖北,29场体育赛事和2场消费季活动助力假期经济升温,观众凭湖北目的地车票、机票或观赛参赛的票根,可在多个领域享受消费权益。在莆田,莆超足球联赛累计吸引近10万名观众,凭借“1元购票+票根优惠”模式,带动60多个商家组团加入票根经济联盟。
“票根经济”模式正在全国多地成功复制。在内蒙古,“蒙超”联赛如火如荼进行,组委会携手当地多家知名影城,推出凭票根享受观影折扣活动。
旅行者的消费偏好也从功能导向转向个性化与体验导向。程超功分析称,票根经济的核心在于,消费者凭交通或文旅活动票根,可在不同场景的消费中获得折扣、积分兑换或联动权益。年轻群体的“情绪共鸣”与“理性消费”双重需求,共同促进票根经济发展。在情感共鸣层面,票根不仅承载了旅行记忆,还便于社交传播,可以在兴趣圈层中产生裂变式扩散;而在理性消费层面,票根能带来实际的消费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