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30 17:44:10 股吧网页版
持币、持股还是持金?国庆长假前投资攻略来了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王方然

  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上证指数于3880点展开多空博弈,投资者再度置身“持币”与“持股”的经典抉择关口。

  历史数据显示,近10余年,国庆后A股上涨概率较大,机构普遍看好持股过节性价比;港股亦呈现“AH科技共振”潜力。与此同时,资产配置格局正从传统的股债二元走向多元。随着国际金价创下历史新高,“持金过节”成为今年的新选项。

  多家机构分析认为,当前市场已进入中长期价值区间,若节前完成充分调整,节后市场修复动能有望增强。建议投资者在保持均衡配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风险偏好,积极把握跨市场、多资产的配置机遇,同时仍需警惕短期市场波动风险。

  持币 VS 持股?

  国庆长假前最后几个交易日,A股市场波动显著加剧。9月24日,三大指数低开高走,创业板指创三年多以来盘中新高,科创50指数一度拉升近5%;然而随后交易日(9月26日)市场全线回调,涨势未能延续。至9月29日,A股再度企稳回升,截至收盘,沪指上涨0.9%,报3862.53点;创业板指涨2.74%,报3238.01点;深证成指涨幅也超过2%。市场交投活跃度同步上升,日成交额放大至2.18万亿元。9月30日收盘,沪指上涨0.52%,深证成指上涨0.35%。

  每年长假临近,投资者都会面临经典的策略选择:持股过节,还是持币过节?

  华宝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郝一凡表示,长假临近,部分资金或有获利并持币过节需求,导致市场波动加大。但他同时指出,长假期间风险相对较低,持股过节仍可博弈节后机会。从风格上看,在经济运行承压的背景下,科技成长仍然是市场聚焦的方向,且预计10月重磅会议仍有政策催化。

  从历史规律看,A股在国庆长假前后存在明显的“日历效应”,机构普遍认为持股过节具备较高性价比。

  天风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政策研究院院长吴开达指出,2010年~2024年国庆假期前后市场表现具有一定“日历效应”。以5个交易日为步长,统计假期前1个阶段以及节后4个阶段的区间涨跌幅情况来看,临近假期市场表现偏弱,而假期后1、3、4个阶段均录得正收益,仅第2阶段收益率表现为负。

  粤开证券进一步分析称,若节前市场已完成调整(如2022年4月、2018年10月),节后修复动力更强;而近5年数据显示,若节前最后3个交易日成交额较前一周放大,节后上涨概率可升至80%。

  除A股外,港股也成为节前关注焦点。中信建投研报显示,近十年恒生科技指数国庆后7个交易日上涨概率达72.86%,显著高于恒生指数的65.71%;且在A股牛市年份(2017年、2019年、2020年),恒生科技指数节后第七日累计涨幅较恒生指数分别高出2.49%、3.85%、5.18%,形成“AH科技共振”行情。

  与之相比,机构对债市的判断则较为中性。华宝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近期,债市情绪偏弱,呈弱势震荡格局。由于债市做多情绪较弱,叠加季末仍有兑现浮盈需求,债市弱势震荡。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1.83%上方,不过随着央行呵护市场流动性,收益率有所回落。

  持金成新选项

  面对节日前后的市场波动,投资者应如何布局?郝一凡建议,仍可以均衡为基础,主要关注中大盘宽基指数,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待科技、新能源、有色金属、恒生科技等热点科技行业波动调整时进行布局。

  吴开达结合历史情况分析称,主要宽基指数方面,国庆前表现普遍偏弱,仅创业板指录得正收益(涨幅中位数为0.34%,下述收益率或涨跌幅均为中位数),大盘、中盘相对抗跌,而小盘指数跌幅居前。假期后各宽基指数整体普涨,阶段1小盘领涨,阶段2普遍回撤,阶段3再度由小盘占优,阶段4则转为大盘更强。从累计表现看,节后20个交易日各指数均实现正收益,中证2000、沪深300分别录得2.68%、2.54%的涨幅,整体差异不大。

  英大证券分析师惠祥凤认为,关键在于甄别资产质量。一是对于基本面良好、行业前景明确的优质公司(科技龙头或优质消费标的等),可安心持股;二是持有的是前期涨幅过大、缺乏基本面支撑的股票,则建议提前落袋为安;最后,控制仓位水平,保留机动资金,以便能够灵活应对。

  值得关注的是,除传统的股债选择外,“持金过节”成为今年新的配置选项。9月30日,国际现货黄金价格突破3870美元/盎司关口,最高触及3871.73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较8月低点涨幅已超16%,2025年以来的累计涨幅更是超45%。

  金价走高直接带动相关理财产品收益上扬。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9月8日,多数理财公司发行的黄金“固收+”类产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率介于2.00%至4.00%之间,表现优于一般固收类产品。

  “股债跷跷板”走到哪一步了?

  持币与持股的节前争论,其背后是当前“股债跷跷板”效应的持续演绎。

  6月下旬以来,“股债跷跷板”效应持续显现。A股市场呈现涨多跌少格局,主要指数出现多轮连续上涨;与此同时,各期限国债到期收益率稳步上行,债券价格相对承压。

  从更长周期看,自去年9月24日以来,A股市场走出了一轮显著上涨行情。上证指数从2700点附近攀升至3900点左右,累计涨幅接近40%;深证成指涨幅超过60%;创业板指、科创50、北证50及万得微盘指数同期涨幅均逾100%。

  尽管短期面临调整压力,但多家机构对A股中长期走势保持乐观。华西证券认为,中长期而言,唯有“慢牛”才是“长牛”,A股慢牛的逻辑并未改变:中国企业开始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展现顶尖的产品力;“反内卷”工作推进正在逐步验证盈利改善的预期;扩内需持续发力,消费政策向服务消费倾斜;资本市场政策依旧对“稳股市”提供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债市是否会继续承压?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尽管股市行情会阶段性影响债市投资者的经济预期,对债市短期影响较明显。不过,长期来看,债市走势最终还取决于经济基本面。

  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短期内,债市难免仍将受到股市扰动,看股做债持续。当前股市仍有惯性,资金流入或加速,板块活跃度维持高位。而债市情绪脆弱,消息面持续缺乏超预期利好,短期内行情偏逆风。

  不过,从长期视角看,债市走势终将回归基本面。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分析师张旭分析称,自2016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之间既有同向运行的时候,也有不少逆向而行的阶段。从中长期看,债市和股市的定价必然会回归基本面,而且债市对经济运行状况及货币政策更为敏感。即便未来股市能长期持续涨上去,债券收益率也很难一直跟随其上涨,体现为债市对于股市涨跌的“脱敏”。也就是说,债市的定价必然会回归至基本面,反映出投资者对于经济运行与货币政策的预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