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不到两个月,我国锁定全经济范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问世。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围绕这一核心目标,中国又提出了以下具体、可量化的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多位受访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举不仅展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而且坚定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信心,特别是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我国新NDC目标框架下找准定位、落实行动?亦有多家企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复称,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作用支撑,企业即是减碳行动的最小单元,也是助力NDC目标实现的基础。一方面是要做好自身的碳排放盘点,识别出有哪些减碳的空间;另一方面是要围绕减碳空间扎扎实实地落地减碳措施和行动。
NDC目标历史性跨越:从强度控制到总量下降
中国2035年新NDC目标要求,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事实上,就在两个月前中国、欧盟曾共同发表一份联合声明,将在COP30前提交2035年NDC,双方国家自主贡献将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并符合《巴黎协定》长期气温目标。
回顾我国提交NDC的历史,2015年、2020年两份NDC都于当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提交。两份NDC都基于二氧化碳强度制定减排目标,2020年提出的“双碳”目标要求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12亿千瓦以上。
与前两份NDC相比,中国2035年新NDC目标覆盖至全经济范围、从控制二氧化碳扩大至全部温室气体。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但根据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全球实时碳数据”等国外机构的研究,今年以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呈现下降之势,中国的碳排放有望提前达峰。
秦海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力发展风电是实现2035年新NDC目标的关键举措之一,上述要求也反映了风电在实现NDC目标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据秦海岩介绍,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化石燃料的广泛利用是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在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能源行业约占88%,电力行业则占能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左右。因此,要减少碳排放,必须进一步加快能源转型进程,电力系统需要率先完成脱碳。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排放大约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含约接近130亿吨二氧化碳),国务院2024年提出的国家碳规划、地方碳预算、行业碳管控(含碳市场)、项目碳评价、企业碳管理、产品碳足迹,六项工作,会引导国家实现7%~10%的总量减排目标。
“具体工作上,会把减排任务分解到行业和地方,通过碳预算和碳交易总量设定的模式实现,也会通过项目碳评价来约束新上的高排放项目,确保新上项目不会使得地方碳预算不足、同时未来具备转型能力。中国短期内会使用多维度的政策举措来开展减排工作。”梁希表示。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项目主任林明彻表示,这是中国首次承诺在碳达峰后减排全经济范围的温室气体。这释放出明确信号,无论是在电力、工业、交通还是其他经济领域,中国都将持续推进并强化从化石能源向风光、储能和电动汽车等低碳或零碳能源技术的转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在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经济范围的温室气体管控首先要攻克“数据关”。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系统、公开透明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体系,这是开展精准减排的最大短板。
“2035年的时间节点为我们留出了缓冲期,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已对此作出部署,生态环境部门也在加速能力建设。”王灿对记者表示,当务之急是把这套体系搭起来,让每个行业、每个环节的排放都有明确计量依据。
能源脱碳:风光装机需增200%
中国2035年新NDC目标中,能源转型相关指标尤为亮眼: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林明彻介绍,自设定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以来,中国在风光、储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5年8月底,风光装机已突破1690吉瓦,占“十四五”新增装机的80%。要实现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的36亿千瓦的风光装机目标,装机容量需在现有水平上增加一倍以上。因为风光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的运行方式,加快储能和虚拟电厂等灵活资源等部署,并通过推广工业领域的电气化及绿氢的生产和使用等方式,加大力度消纳绿电。
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目标明确表明全球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是不可逆转且加速实现的,这将推动绿色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推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科技创新步伐加速,不断助力全球碳中和进程,也体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在没有出现颠覆性新技术的情况下,电力系统脱碳将主要依靠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当前,就资源量、技术成熟度、产业链供应链、成本而言,我国风电已经具备为落实国家减排目标作出更大贡献的能力,风电高比例应用将有助于实现更经济的能源转型。”秦海岩表示。
秦海岩介绍,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4亿千瓦左右。这意味2025—2035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需要新增22亿千瓦的并网装机,年均2亿千瓦以上。其中,综合考虑资源潜力、技术进步趋势、并网消纳条件等现实可行性,为了更好地支撑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2025—2035年我国风电年均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应不低于1亿千瓦。
为此,需要各方合力推动风电提速提质发展。秦海岩对记者表示,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从顶层设计入手,加紧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针对风电进入全面入市的发展新阶段,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形成真正适应高比例风电的市场机制,借助市场化手段促进风电发展;结合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发展深远海风电等方面的需要,持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扫除行业面对的关键阻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我国风、光装机还需要增加200%(2倍)左右,新能源投资主体、电网和储能等不同资源方都需要努力,市场机制设计也非常重要。
“未来,依托全国碳市场扩容,将加速推动新能源与高耗能行业耦合;配合特高压、储能建设,同步助力破解消纳瓶颈。”上述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企业加码碳管理:碳数据核算成企业“生命线”
中国2035年新NDC目标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助力中国2035年新NDC目标实现,相关行业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王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绿色低碳已是不可逆的全球潮流,企业唯有早布局、早行动,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转型”,例如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甲烷、氟化气体等排放因素,将低碳理念嵌入全产业链。
滴滴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复称,这几年,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下,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
随着全国保有量的增加,滴滴平台上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也在增加,根据截至2024年末的平台数据,国内平台上注册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达到了6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约510万辆。
以滴滴为例,滴滴的碳排放大头是平台出行服务产生的范围3排放,为了摸清平台出行产生的碳排放,2022年滴滴在内部构建了一套碳管理工具,取名为“长青”,可以以订单为粒度,对平台上出行服务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强度以及减碳量等指标进行动态核算,也可以按区域或业务线进行核算,为识别出行生态内减排场景提供了支撑。
在数据核算的基础上,滴滴在2023年提出了推动出行碳减排的“五个关键着力点”,其中,交通工具电动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出行结构低碳化是推动平台直接减碳的三大主力。首先,减碳作用最显著的是交通工具电动化,即通过推动平台网约车“换油电”,从出行能耗源头降低碳排放,2024年末平台上由电动汽车贡献的服务里程占比达到了68%,实现的碳减排量达482万吨;第二个是资源利用高效化,通过拼车等合乘出行方式,提高车辆和座位的利用率,降低出行过程碳排放;第三个是通过优化出行结构,利用单车或单电车服务,为用户提供灵活绿色出行选择,实现低碳甚至零碳出行。
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行业的跨界创新也将值得关注,例如隆基探索氢能业务,也在积极拓宽非电领域减排路径。
秦海岩对记者表示,风电行业需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下功夫。风电企业应携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坚决抵制“内卷式”竞争,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促进风电产业有序竞争和良性健康发展。
“风电企业应加快开发与利用模式创新,促使风电发展方式向集成应用升级,促进新风电与其他产业整体式发展,推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在增强新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效率的同时,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包括风电机组大型化、定制化和智能化开发,大功率齿轮箱和百米级叶片等部件技术的持续突破,以漂浮式为代表的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研发,高性能替代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等。”秦海岩表示。